血标本溶血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研究进展
摘要
关键词
血标本;溶血;采血针;采血管;送检
正文
血标本检验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血标本溶血问题却时常困扰着医护人员。一旦发生血标本溶血,就很有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从而在其影响之下发生误诊、误治现象,进而轻则延误患者病情,重则将危及患者生命。为此,全面了解血标本溶血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至关重要。本文就此展开深入探讨、分析、总结,现做综述如下。
一、血标本溶血原因
(一)采集原因
1.进针不准确
个别患者血管条件不好,采血前对采血位置进行用力拍打或挤压,穿刺过程中未能对穿刺部位进行准确把控,以及针尖的搅动均会导致溶血现象发生。
一方面,因进针不准确而反复试探,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破坏血管壁完整性。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会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以至于影响血液中的红细胞稳定性;以及当血管壁完整性被破坏后,可能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以至于进一步影响血液成分的正常状态。
另一方面,因进针不准确而反复移动,会使得红细胞受到过度挤压与摩擦。红细胞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细胞,正常情况下它们在血管中顺畅地流动,而当受到过度挤压与摩擦时,其细胞膜会发生变形,甚至是出现破裂,从而导致细胞内物质被释放出来,引发溶血。
除此之外,进针不准确还可能导致血肿形成。血肿一旦形成,会使周围组织压力升高,并进一步压迫血管与红细胞,导致溶血风险增加[1]。
2.止血带绑扎过紧、时间过长
护理人员在采血操作过程中,绑扎止血带后肢体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增高,再加上时间过长,易造成组织瘀血、缺氧,从而红细胞破坏,引发溶血。
首先,止血带绑扎过紧会使得局部血管压力急剧升高。在这一情况下,血管内的血液流动会遭受阻碍,以至于血流速度减慢,甚至是停滞。此时,红细胞会在血管局部堆积,并相互挤压,从而细胞膜容易受到损伤。与此同时,过高的压力还会使得血管壁通透性改变,导致一些组织液渗入血管内,并改变血液渗透压,从而影响红细胞稳定性,增加溶血风险。
其次,止血带绑扎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在这一情况下,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且红细胞为了适应缺氧环境,会发生形态与功能改变。例如,红细胞可能会变形、肿胀,以至于细胞膜脆性增加,从而更容易破裂,导致溶血现象发生。与此同时,缺氧还会刺激局部组织产生代谢产物,其可能对红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以至于破坏红细胞结构,引发溶血。
最后,长时间、过紧绑扎止血带还会引起局部组织淤血。在这一情况下,血液中的红细胞会聚集在一起,导致红细胞之间的摩擦、碰撞机会增多;以及血液黏稠度会有所升高,导致红细胞所受机械性损伤增加,如此也就容易引发溶血[2]。
3.采血针、采血管质量不合格
实际工作中,造成血标本出现溶血现象的原因较多,包括穿刺困难、容器不合格、抗凝管使用不当等。
首先,如果采血针质量不合格,如针尖表面不够锋利、平整,就会导致其在刺入血管时对血管组织造成更大损伤,从而引起局部出血与组织反应。同时,粗糙的针尖表面在进出血管的过程中,容易与红细胞产生较大摩擦,使得其细胞膜受损、破裂,从而胞内物质泄漏,引发溶血。此外,质量不合格的采血针可能存在与采血管连接不紧密的问题,容易导致空气进入采血管,从而引起血液成分变化,增加溶血风险。
其次,如果采血管质量不合格,如内壁粗糙,会使得血液流入管内时红细胞与粗糙的内壁不断碰撞、摩擦,导致细胞膜破裂,引发溶血。与此同时,如果采血管材质不够稳定,可能会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导致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破坏,引发溶血。除此之外,质量不合格的采血管可能存在负压不稳定情况,若负压过大则血液流入采血管速度较快,容易对红细胞产生较大冲击力,导致其破裂,引发溶血[3]。
(二)送检及处理原因
1.长时间放置未及时送检
血标本采集后,长时间放置可导致真空管内血液细胞成分改变、抗凝剂不足,从而导致采集血出现标本溶血、血液凝固现象。
首先,长时间放置会使得血液细胞成分逐渐发生改变。即血标本中的红细胞代谢活动在持续进行,会使得其细胞内的渗透压逐渐变化,而一旦渗透压失衡,红细胞就会吸水膨胀,并可能发生破裂,从而引发溶血。
其次,长时间放置会使得血标本受到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例如,温度过高会使得红细胞代谢与老化速度加快,从而细胞膜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破裂;以及温度过低会使得红细胞膜变硬、变脆,从而在轻微外力作用下便可能破裂,引发溶血[4]。
2.送检时过度摇晃、颠簸
首先,红细胞是一种比较脆弱的细胞结构,在剧烈的外力作用下,其细胞膜容易受损破裂。而送检时过度的摇晃与颠簸会使得血液中的红细胞受到较大的机械性外力冲击,从而也就容易使得其发生破裂,导致细胞内物质被释放出来,引发溶血[5]。
其次,送检时过度摇晃、颠簸会使得血液与采血管内壁发生更加频繁、更加强烈的碰撞。而这不仅会增加红细胞与采血管管壁的摩擦,还可能导致红细胞在更加强烈的碰撞中变形,从而破坏其结构完整性,引发溶血。
3.离心处理速度过快、时间过长
首先,当离心速度过快时,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会受到较大的离心力作用。此时,红细胞会与周围物质发生剧烈碰撞、摩擦,导致细胞膜容易受损、破裂。与此同时,高速离心还会产生较大的剪切力,其也会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性破坏,致使其破裂,引发溶血。
其次,当离心时间过长时,会使得红细胞持续处于高应力状态。此时,红细胞细胞膜疲劳程度增加,更容易发生破裂。与此同时,过长时间的离心会导致血标本温度升高,其同样会影响红细胞稳定性,导致其容易发生破裂,引发溶血[6]。
(三)患者原因
1.疾病状况
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则其血标本更容易发生溶血现象。如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本身存在缺陷,极易破裂溶血;如肝脏疾病患者,尤其是严重肝病疾病患者,由于肝脏合成的一些与血液稳定相关的物质减少,导致红细胞稳定性下降,易发生溶血;如疟疾等感染性疾病患者,由于病原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极易引发溶血;再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由于体内所产生的抗体可能会攻击红细胞,会导致溶血风险增加[7]。
2.药物使用
部分药物的使用,同样容易使得患者发生血标本溶血。如一些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可能对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从而增加溶血风险;如一些抗生素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并导致免疫复合物在血液中沉积,从而破坏红细胞结构并引发溶血;再例如,一些抗疟药物也可能影响红细胞膜稳定性,使得在采集血标本的过程中更易发生溶血现象[8]。
二、血标本溶血护理对策
(一)加强护士培训
1.培训采血技术
对护士进行采血技术的系统化培训对于防范血标本溶血至关重要,主要内容包括有正确选择采血部位,合理控制进针角度、深度、速度,以及正确使用止血带等。确保护士能够准确、快速地将采血针刺入血管,避免在血管内反复试探,减少对血管与红细胞的损伤;以及合理掌握止血带的绑扎时间与松紧度,避免因止血带使用不当而导致的溶血。
2.培训标本采集与处理知识
即向护士传授血标本采集的规范流程与注意事项,如不同检验项目所需的采血量、正确的采血顺序和采血管的选择等。与此同时,需培训护士如何正确处理采集后的血标本,包括及时送检、避免剧烈摇晃与颠簸、正确进行离心操作等。如此,有效提升护士对血标本采集与处理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其预防血标本溶血的意识与能力。
(二)优化采血环境
首先,需要保持采血室的整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以便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采血环境。与此同时,需要保持采血室的安静,避免嘈杂环境导致患者紧张、焦虑,进而影响采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其次,需要将采血室温湿度调节至适宜范围。一般情况下,温度需控制在22℃-25℃,湿度需控制在50%~60%[9]。如此,适宜的温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红细胞的稳定性,减少溶血现象的发生。
(三)科学选择采血器具
1.选择优质的采血针与采血管
优质的采血针针尖锋利、表面光滑,能够减少对血管与红细胞的损伤。而优质的采血管需具备有良好的密封性与稳定性,避免血液与外界空气接触,有效防止溶血发生。与此同时,还需要契合不同的检验项目来选择合适的采血管,如血常规检查可以选择带有抗凝剂的紫色采血管,而生化检查则可以选择不带有抗凝剂的黄色采血管,等等。
2.正确使用采血器具
为避免血标本溶血现象的发生,护理人员需正确使用采血器具,主要包括采血针与采血管。如在采血前,需仔细检查采血针、采血管包装,看其有无破损、过期;如在采血过程中,需遵照标准操作连接采血针与采血管,避免空气进入采血管内,有效预防溶血。
(四)规范采血操作流程
1.患者准备
采血前,需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宣教,包括告知其采血目的、注意事项等,以提高患者配合度。与此同时,需叮嘱患者按照规定进行饮食准备,如空腹。
2.选择采血部位
一般情况下,需选择上肢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较大的静脉血管进行采血。这些静脉血管位置表浅、管径较大、血流丰富,容易完成穿刺,并不容易引发溶血现象。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上述血管不够明显,如肥胖患者、婴幼儿患者,可以另外选择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进行采血,确保采血顺利,避免溶血。
3.进针与采血
进针时,护理人员需保持心态的稳定与姿势的正确,并确保进针角度与深度适宜。通常情况下,进针角度为15°~30°,而进针深度以针尖进入血管为适宜[10]。
采血时,护理人员需保持采血针的稳定,避免其移动,以防止针尖刺破血管壁而引起血肿、溶血。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需控制好采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过快容易导致溶血,过慢容易导致凝血。
4.止血与拔针
采血结束后,需要及时松开止血带,用消毒棉球或纱布按压采血部位进行止血。保持3~5分钟的按压时常,避免过长或过短,同时保持按压力度的适宜,避免用力过猛。与此同时,在拔针时需注意动作的轻柔,并做到迅速敏捷,避免对血管造成二次损伤。
(五)加强标本送检管理
首先,需要尽快将血标本送检,避免其长时间放置。通常情况下,血标本需在1小时内送检,且在送检过程中需避免剧烈摇晃与颠簸,同时注意控制血标本的温度,避免溶血。
其次,在血标本交接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检验人员需认真核对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检验项目等,确保血标本的准确性、完整性。若发现异常需及时沟通,并进行有效处理。
(六)关注患者情况
护理人员在采血前需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患者的疾病诊断情况、用药情况等。其中,对于患有溶血性贫血、肝脏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容易发生血标本溶血的患者,需采取更加谨慎的采血措施,如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控制采血量、避免剧烈摇晃与颠簸等。而对于正在使用可能影响血标本质量药物的患者,应及时告知检验人员,以便采取对应处理措施。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导致血标本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采集原因、送检原因、患者原因等。为有效预防血标本溶血情况的发生,需从多方面采取护理对策包括加强培训、优化环境、选择合适采血器具、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送检管理及关注患者情况等。如此,有效降低血标本溶血发生率,促使检验结果准确性提升,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靳佳佳.心血管病患者血标本检验前凝血、溶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11):112-114.
[2]王杜伟,李璐,王赛龙,等.Ⅰ期临床试验中血液标本溶血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04):450-452.
[3]余美丽,邹玉芬,华媚.真空采血法和传统采血法对血标本溶血现象的影响及满意度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3):4781-4782.
[4]王琳,韩艳红,张倩文.婴幼儿静脉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持续改进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03):163-165.
[5]谢芳芳,王璇,商媛媛,等.静脉留置针联合一次性直针在降低Ⅰ期临床试验血标本溶血率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3,38(10):953-955+959.
[6]王俊平,李万琴.PDCA在降低患者静脉血标本溶血率中的应用价值[J].贵州医药,2021,45(01):154-155.
[7]张翠翠.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溶血原因及护理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138.
[8]李楠楠,崔妮,李忠,等.集束化干预在降低儿科门诊静脉血标本溶血率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9):135-136.
[9]沈思钰.PDCA在降低妇科患者静脉血标本溶血率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2):92+101.
[10]张巧焕,李娟.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溶血原因及护理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1):115-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