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骨伤患者缓解术后疼痛及不良情绪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骨伤;术后疼痛;不良情绪
正文
骨伤是临床中屡见不鲜的创伤类型,源于多种直接或间接因素的侵袭,无情地损害着人体的骨骼结构。当前针对骨伤的治疗策略很多,其中手术治疗因其直接性与有效性而占据主导地位[1]。然而手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切除病灶、重塑骨骼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创伤与疼痛。这种疼痛,宛如一条无形的锁链,紧紧束缚着患者的心灵与身体,使得他们在术后的康复之路上步履维艰。术后疼痛不仅会削弱患者的治疗信心,降低其对医嘱的依从性,还会直接影响到创伤部位的愈合进程。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绝大部分骨伤患者在术后会经历中到重度的疼痛体验。这种疼痛不仅限于手术切口处,还可能因炎症反应、神经受压或肌肉痉挛而蔓延至整个患肢乃至全身。因此,对于骨伤患者而言,术后疼痛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师也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性质,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常规护理干预的护理内容主要围绕患者的伤情进行,旨在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身体的恢复。然而,在疼痛管理方面,常规护理却显得捉襟见肘,护理人员对疼痛等级的评估常常存在主观性和不准确性,难以精确把握患者的疼痛程度,对于镇痛干预指征的掌握也不够全面,这导致在疼痛控制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针对上述问题,针对性护理应运而生,其在保留常规护理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护理内容,提升了护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2]。在疼痛管理方面,针对性护理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所以本文以此为基础,着重分析了针对性护理对骨伤患者缓解术后疼痛及不良情绪方面的具体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2年5月-2023年5月本科接诊骨伤患者(n=62),62例患者中16例胫骨骨折、7例髌骨骨折、13例尺骨骨折、18股骨骨折。其中21例实施钢板固定术、11例实施髓内钉内固定术、30例实施其他手术。将这些患者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范围在22-58岁,均值达到(42.57±3.66)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6例,年纪范围在20-59岁之间,均值达到(49.24±4.03)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实验具有可行可比性,P>0.05,告知书已签署,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手术指征;(2)可以正常沟通。
排除标准:(1)对麻醉药物过敏;(2)存在严重的脏器系统疾病;(3)神经系统异常;(4)临床资料不全。
1.2方法
本次实验采取分组对比方式进行。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休息调养、营养补给、伤口护理及定期复查等多个方面。首先,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通过营造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进一步促进患者的休息质量。其次,在保证饮食清淡、易于消化的基础上,强调蛋白质的补充。建议患者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再者,医护人员需定期为患者换药,并在换药前使用碘伏或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还能为伤口提供一个良好的愈合环境。同时,医护人员还需密切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如红肿、渗液等,以降低感染的风险。最后,定期复查,医护人员可及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等信息,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试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步骤如下:首先,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需涵盖疼痛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剖析术后疼痛的多重原因、强调镇痛药物的使用指征、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等,以此确保每位护理人员都能成为患者疼痛管理的坚实后盾。同时设立严格的考核机制,考核合格的护理人员才能正式上岗,以此提升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其次,因患者在面对术后疼痛时往往伴随着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所以护理人员需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疼痛产生的原理,强调术后疼痛是恢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非病情恶化的标志。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科学的讲解,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疼痛认知观,增强他们的信心和配合度[3]。此外,我们还指导患者学习如何准确描述和评价自己的疼痛感受,以便我们更精准地制定个性化疼痛干预方案。对于轻度疼痛患者,推荐采用冰敷、热敷等物理疗法来缓解疼痛,这些非侵入性的方法操作简单、更为安全有效。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看影视剧、与家人交流等、冥想等方法放松,帮助患者从心理上减轻对疼痛的感知和焦虑感,这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对于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在遵循医嘱的前提下,可采用三级阶梯药物镇痛方案。即优先选择口服镇痛药物,并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以减轻患者的药物依赖性和不良反应风险[4]。在用药过程中,我们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一旦发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再者,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在天气情况良好时,应充分利用自然风的力量,定期开窗通风,使病房内的空气保持新鲜与流通,减少病菌的滋生与传播,还能让患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增强对康复的信心。人体对环境的温湿度有着敏锐地感知。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气温的变化情况,来及时调节病房内的温湿度,使之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范围内。一般来说,夏季应将温度控制在24-26摄氏度之间,湿度保持在50%-60%;而冬季则应将温度调高至20-22摄氏度,湿度适当降低以防潮湿。且床上用品的干净与干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皮肤健康,因此需定期更换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确保它们始终保持着清洁与干燥。另外,为了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我们需要尽量减少夜间的护理操作内容。在必须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动作要轻、语言要柔,避免大声喧哗或产生不必要的噪音。可以利用柔和的夜灯、轻柔的音乐等手段,为患者营造一个更加温馨的睡眠环境,这样的关怀不仅能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焦虑与不安的情绪。最后,由于每位患者的骨伤类型、严重程度及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因此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康复训练初期应以稳定骨折端、减轻疼痛为主,随后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5]。而对于关节脱位或韧带损伤的患者,则需要重点加强关节稳定性的训练,以防止再次脱位或损伤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康复训练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患者持之以恒地努力和耐心。然而,过度的训练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加重伤情或造成二次损伤。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和强度,确保患者在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
1.3观察指标
1.3.1记录两组的术后疼痛感情况,采用VAS评分表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分,分值越低,则疼痛感越小。
1.3.2记录两组的焦虑程度,采用SAS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分,分值越低,则焦虑程度越轻。
1.4统计学分析
SPSS 22.0处理数据,t的作用:检验计量资料,即(),χ2的作用: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术后疼痛感分析
干预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统计术后疼痛感水平评估结果表 (分,±s) | ||
组别 | 护理前 | 护理后 |
对照组(n=31) | 6.32±2.11 | 3.71±2.27 |
试验组(n=31) | 6.34±1.21 | 2.85±1.57 |
t | 4.752 | 3.529 |
p | 0.163 | 0.004 |
2.2焦虑程度分析
干预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统计术后焦虑程度水平评估结果表 (分,±s) | ||
组别 | 护理前 | 护理后 |
对照组(n=31) | 62.88±3.73 | 51.15±1.27 |
试验组(n=31) | 61.97±3.51 | 46.12±0.48 |
t | 3.793 | 3.009 |
p | 0.582 | 0.016 |
3.讨论
疼痛是骨伤手术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它不仅是一道身体上的难关,更是心灵上的一重枷锁,深刻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与生活质量。深入探讨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的多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复杂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骨伤部位的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的受损,是疼痛产生的根源所在,这些组织的修复过程漫长而艰难,其带来的疼痛难以言喻。据相关研究显示,骨伤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显著增加,即便是轻微的触碰也可能引发剧烈的疼痛感,这无疑为患者的康复之路增添了重重困难[6]。另一方面,手术治疗作为有创治疗手段,虽能解除患者的病痛根源,但其本身也对机体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伤。手术切口、内部组织的剥离与修复,每一项操作都伴随着疼痛与不适。这些疼痛如同潮水般涌来,让患者难以承受。加之受伤后的恐惧、焦虑与不安,如同乌云般笼罩在患者的心头,使得他们对疼痛的感知变得更为敏感。担心伤情无法康复、害怕留下残疾的阴影时刻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无疑加剧了疼痛的程度。而强烈的疼痛感又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手术后的炎症反应也是导致疼痛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刺激神经末梢,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因此为了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其康复进程与提高生活质量,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与治疗。
以往常规模式下的护理,虽然在病情恢复期间可以起到一定辅佐作用,但无法满足患者的舒适需求,所以需要寻求一种更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模式。近些年医疗行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医学护理模式,针对性护理由此衍生[7]。针对性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方式,其从各个方面出发,予以患者更加专业化的护理关怀[8],有效消除了其负性心理,改善了疼痛水平,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改善预后效果而言十分明显。总的来看,针对性护理模式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大幅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疼痛,以期使患者能恢复到患病前的精神状态。本次实验的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焦虑程度更低(P<0.05),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施行,使得患者术后疼痛感情况改善更加明显,患者的预后效果更好,治疗满意度的提升也更为迅速。
参考文献
[1]白晓彦,丁瑜. 针对性护理对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体会[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5):94-95.
[2]李文利,杨宝辉,翁张涛,等.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J].河北医药,2018,040(5):655-657.
[3]郭晓霞,陆泳. 针对性护理在骨伤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 生命科学仪器,2022,20(1):425.
[4]孙勤超,贾璞,包利,等.伴有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的骨质疏松
性骨折的诊疗现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19):2126-2128.
[5]程元丽. 针对性护理在骨伤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1):223-224.
[6]邓秋梅. 针对性护理对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评价[J]. 中国伤残医学,2023,31(12):76-79.
[7]徐玲. 针对性护理在骨伤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的效果[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8):95
[8]孙红丽,徐胜前,刘文,等.跌倒及平衡能力减退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临床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8,11(2):9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