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课堂话语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课堂思政话语,策略
正文
该文章系西安翻译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英语专业教师课
堂思政话语研究与实践—以《综合英语》为例,立项编号:J23B16。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理念。英语教师通过在英语教
学中巧妙地传递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英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品德教育和思想熏陶,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实专业知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一、课堂话语及思政话语
1. 课堂话语
话语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通俗来说话语就是人们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的语言内容,同时通过词汇、语法、语调等多种元素来表达思想、情感、意图等。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还包括了语言使用的情境、目的和效果。因此,进行话语分析主要是对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进行研究和解释的过程,包括研究人们说了什么、如何说以及这些言语带来的社会后果。
课堂话语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这个特定环境里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语言,也是师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课堂话语包括教师课堂中用于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活动、管理课堂秩序、评价学生表现等方面的语言,也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用于回答问题、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发出提问等的语言。
教师的课堂话语不仅可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实现教学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等,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话语是价值观引导的重要工具。
2. 思政话语
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课堂话语主要有:生活化的课堂话语和专业的学科话语。思政话语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包括词汇、语句、修辞、叙事方式等多种语言要素。它是传播思想政治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等内容的载体,旨在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国家、社会、民族等主体的认同和责任感。
思政话语和学科话语在教育教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思政话语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导向性和价值性,主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常涉及国家、民族、社会、公平正义、道德伦理等宏观层面的概念和议题。语言风格往往比较庄重、严肃,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科话语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和逻辑性,是为了准确描述和解释该学科领域的现象和规律。语言风格相对严谨、精确,注重事实依据和科学论证,常围绕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和方法展开。学科话语为思政话语提供载体和支撑,思政话语为学科话语提供价值引领,都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英语教师课堂思政话语
1. 英语教师课堂思政话语重要性
作为英语教师来说,能否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中,是评价英语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实现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桥梁。英语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中都会体现价值观引导、道德教育、理想信念传播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融入需要依赖话语,在一定的教育情境或宣传情境下教师运用一定的话语或是经过设计的课堂话语具有明显的思政特色,从而形成一定的英语教师课堂思政话语,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思想道德素养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可以促进全方位地实现课堂育人。
2. 英语教师课堂思政话语现状及问题分析
话语分析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策略。对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融入过程中的课堂话语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在语言教学中运用思政话语巧妙地传递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同时了解思政话语的实施效果如何。本论文以作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师为对象,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教师课堂思政话语情况。课堂观察主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中思政话语内容、方式等情况;问卷调査旨在了解教师自身对课堂思政话语的认知、态度和话语策略等,教师访谈则侧重于了解教师对课堂思政的理解和实施情况。通过调查和教学观察发现英语教师课堂思政话语呈现以下特点及且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
(1)思政主题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方面
根据课堂观察与听课记录结果,约80%的教师在课堂中都会有意识地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或者渗透与思政主题紧密相关的内容,能围绕某一个点关联思政元素点并展开主题讲解和教育。主要主题涵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民族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个人道德品质、爱情观、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例如,在词汇教学环节,教师不仅只是讲解单词和语言,同时注重挖掘单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尤其在讲解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单词时,通过引入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词汇背后的文化渊源和相关历史故事,进行必要的中西文化内涵差异对比,从而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一些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的词汇,比如英文单词fidelity,教师在完成基本释义后会深入阐述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尊敬长辈、感恩父母并在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在篇章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王尔德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一课,教师引导学生课前搜集中国童话故事,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整体上而言,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思政主题有涉入,还有约10%的教师则只是偶尔在课堂中涉及思政话题。思政主题也存在局限性和内容单一性的问题。教师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常见的思政主题上,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对于其他重要的思政内容,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话语素材相对较少,也缺乏与不同职业场景相关的英语思政话语。此外,思政案例缺乏多样性和时代性。在举例说明某个思政观点时,案例陈旧且重复,缺乏时代性和新鲜感。对当前社会中涌现出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案例了解不多因而引用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还有少数教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课堂中几乎没有运用或者引用思政话语,忽视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够强。
(2)思政关键词的运用与引用频率
思政关键词是从思政主题延伸而来的具有代表性和特定意义的词汇或短语,是对思政主题的高度凝练和概括,能够更直接、更精准地传达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点,精准地表达思政主题的核心内涵。
一方面,英语教师对思政关键词的运用意识逐步增强。例如在课堂观察中,一些思政内容的关键词如 “responsibility(责任)” “cooperation(合作)” “cultural diversity(文化多样性)” “moral values(道德价值观)” 等会被频繁提及。教师在讲解与文化相关的英语内容时还会有意识地引入 “文化自信(cultural confidence)”“传统价值观(traditional values)” 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在教授关于历史事件的英语文章时,会自然地提及 “爱国主义(patriotism)”“民族精神(national spirit)” 等关键词,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在讨论社会现象的英语课堂中,引入 “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等关键词;开展小组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运用 “民主(democracy)” “平等(equality)” 等词汇表达观点。将思政关键词与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教学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还深化了教学内涵,提升了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整体而言英语教师的思政关键词运用频率整体偏低,语言技能教学仍是课堂核心任务。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引用思政关键词时,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往往是随机、零散地出现。比如在某一单元偶然提及一个思政关键词,而在其他单元或教学阶段则完全没有相关内容,难以形成连贯的思政教育体系和思政话语库。其次,很多教师在运用思政关键词时,方式较为单一,通常只是简单地口头提及,或者在课件上呈现一下,缺乏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例如只是在讲解课文时顺便提一下某个思政关键词,没有通过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3)课堂思政话语策略运用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话语策略来融入思政内容:
1启发式提问策略: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思政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判断能力。例如在讲解关于环境保护的英语文章时,教师通过设置问题:What measures do you think we should tak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how can we, as English majors, contribute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our language skills? 促使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将思政理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2案例教学策略:通过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挑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案例,运用真实的案例,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例如教材单元涉及科技、交通等主题时,教师会选取中国高铁发展案例这一素材。融入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发展历程。同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高铁的崛起是科技创新的生动体现,它贯穿了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书写了中国速度与中国质量的传奇。这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3小组讨论策略: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思想碰撞,这也是较常用的一种策略。在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时,教师布置讨论话题:“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how can we maintain our cultural identity while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Discuss in groups and share your opinions.”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深化对文化自信等思政理念的理解。
(4)思政话语表达
英语教师在思政话语表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词汇和句式有限:教师在传达思政内容时,使用的英语词汇和句式较为简单、单调。例如,在表达 “价值观” 这一概念时,只会用 “values”,而不了解 “value system” “ethical values” 等更丰富的表达;在阐述观点时,经常使用 “I think”“In my opinion” 等过于普通的句式,缺乏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的表达方式。较多使用“should”或者“must”这类词汇,针对性的思政引导和启发性话术缺乏。
2缺乏文化内涵:在运用英语进行思政教育时,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英语语言表达相结合,无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时,不能用准确、生动的英语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政意义表达出来,只是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导致思政教育缺乏文化深度。
3话语情感与价值传递: 教师在课程思政课堂上的话语情感对学生的价值接受起着重要作用。教师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对正面价值观的肯定和赞扬,以及对负面现象的批判和反思。例如,在讲述一位志愿者的感人故事时,教师可能会用激动和钦佩的语气说:“This young man's dedication and selflessness are truly inspiring. We should all strive to be like him and contribute to our community in our own way.” 这种情感化的话语能够激发学生对奉献精神的向往和认同,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反馈,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话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例如,教师会说:“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sharing. It shows that you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Let's hear more ideas from the class.” 对学生所体现出的思政素养给予反馈,这种积极的情感互动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
综上,英语教师在课程思政课堂上一方面通过精心设计的话语主题、话语策略、话语表达等,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在课堂思政话语方面可能存在内容缺乏深度、表达方面语言晦涩,缺乏情感、互动方面单向灌输、评价回应不够等问题,不利于深化思政教育的效果。基于以上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需不断探索和优化课堂话语策略,以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三、 英语教师课堂思政话语提升策略
1. 优化教学内容,准确深度融合思政内容
英语教师应深入钻研英语教材,精准找出其中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实现自然融合。比如在《综合英语》教材中讲授 “文化民族中心论”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英语剖析其定义、表现形式以及在不同文化交流场景中的影响。设计如“民族中心论的呈现及对跨文化理解的阻碍”或者“英语专业学生如何承担起跨文化交流这一重要角色”等讨论话题,让学生从人性、道德、文化交流、专业学习等多维度思考,自然融入尊重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平等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的教育。当然,教师还可以将当下时事热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思政话语。比如在讲环保主题时,结合近期的国际环保会议以及校园环保行动,用英语探讨环保的重要性和个人责任,使思政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同时还要拓展思政内涵深度。在讲述中国航天成就时,不仅介绍基本事实,还要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科技创新思维以及对国家国际地位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2. 提升思政话语表达技巧
首先,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语言通俗化与多样化,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思政术语,应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思政观点。同时,要融入情感与感染力,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肢体语言的运用来增强话语的感染力,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者,还要注重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确保思政话语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地道性。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原著、观看英语新闻、参加英语培训等方式,丰富英语词汇量,提升表达能力,使思政教育在英语语境中更自然地传递。
3. 改进互动模式
课堂中,教师采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及时有效回应学生观点,对于学生在思政讨论中的发言,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给予及时、积极的回应,必要时用英语进行肯定、补充、引导和拓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政问题,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四、结语
在当今课程思政大背景下,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而教师的思政话语能力已成为衡量思政教学能力的关键指标。英语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通过巧妙运用思政话语,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素养,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话语运用能力,创新话语方式,构建完善的的课堂思政话语体系,让思政教育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匡露. (2024).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3
(01): 127-129.
[2] 刘珊珊. (2023).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话语能力提升研究[J]. 海外英语, (17): 149-151.
[3] 唐小毅. (2023). 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堂话语分析[J]. 校园英语, (09): 37-39.
[4] 王婧. (2023). 课堂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语汇研究[J]. 大学, (33): 93-96.
[5] 张奂奂,张殿恩等. (2022).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研究——课堂话语分析的视角[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36 (01): 13-19.
[6] 张文娜. (2022). 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课堂话语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38 (05):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