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

期刊: 国际市场 DOI: PDF下载

王永利

新疆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职业技术学校,新疆阿勒泰 836500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契合点,探讨了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与资源优势,并提出了构建特色课程、融入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具体融合路径。同时,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资源优化、校社协作机制建设和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研究表明,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旨在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并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教育;地域传统文化;融合路径;文化传承

正文

引言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育长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尤其是对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足,使教学内容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深度。与此同时,地域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认知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融合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传统文化融合的价值和意义,分析当前存在的瓶颈,提出可行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为弘扬地域传统文化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1 新课程改革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契合点分析

1.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核心理念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理解、语言应用能力及审美素养。这一改革旨在突破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在语文学科中,强调通过阅读经典、实践表达、感悟生活等多维教学形式,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为汉语言文学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1.2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价值与传统特点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往往以讲授文学经典、分析篇章内容为主,注重对文本细节的解读与语言技巧的掌握。然而,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容易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导致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化。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质,它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为其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契合奠定了基础。

1.3 两者契合的教学原则与创新可能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度契合,两者都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文化传承的价值。从教学原则来看,二者结合需要实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通过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语言之美的同时,感悟其中的文化深意;第三,推动课程内容多样化,引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本土化。

2 地域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价值

2.1 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教育功能

地域传统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包括语言、民俗、艺术、文学、历史遗迹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文化根植于地方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中,地域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土历史和生活智慧,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融入教育教学,地域文化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2.2 地域传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资源优势

地域传统文化作为鲜活的教育资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南方的吴文化、北方的燕赵文化、中原的中原文化,各自蕴含着不同的文学传统和语言特色。具体而言,地方方言、民间故事、历史文献等可以直接作为教学素材,用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语言的兴趣。同时,地域文化中蕴藏的哲理与审美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例如,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将其与地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相结合,能让学生更加具体、生动地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

2.3 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地域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有效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地域文化内容,可以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家乡的历史与风貌,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开设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文学课程或主题活动,可以形成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创作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或举办地域文化主题的阅读活动,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还实现了地方文化的推广。

此外,汉语言文学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传播效果较其他形式更加深入持久。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有助于保护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学生能够在接触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对本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根植本土的学生,还为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动力。

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融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是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首要途径。首先,教材内容需要适当增加地域文化的相关素材,例如地方历史名人故事、经典民间传说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这些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其次,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发校本课程,以补充教材的局限性。例如,在江南地区的学校,可以设计《江南水乡文学欣赏》课程;在北方草原地区,可以开发《草原文化与诗歌》的课程主题,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让学生在感受汉语言文学魅力的同时,理解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性。

3.2 推进区域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入

课堂教学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区域文化资源,能够使学生对文学内容的理解更加立体化、生活化。例如,在讲授古代诗词时,可结合本地名胜古迹进行讲解,如在教授杜牧的《清明》时,引入江南地区与清明节相关的风俗故事,帮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体会作品的意境与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地方方言讲解语言的韵律美,让学生在语言特色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抽象的文学知识与具体的地方文化融合,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3.3 借助课外活动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推动学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地方文化主题的采风活动,如参观地方历史博物馆、民俗村或著名文学家的故居,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文化的真实存在。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学创作比赛、地方文化主题辩论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以文学为载体表达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例如,某地学校组织学生围绕当地文化特色创作短篇小说或诗歌作品,并通过校园展览展示,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还推动了对地方文化的传承。

4  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的保障措施

4.1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执行者,其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效果。首先,需要加强教师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研究能力,定期组织地方文化专题培训和学术讲座,让教师深入了解地方历史、民俗和文学特色,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其次,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教育科研项目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研究与实践提升其学科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例如,某地学校组织汉语言文学教师撰写本地文化教育案例或设计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方案,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提高了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最后,还应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教研活动分享融合地域文化的教学经验,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机制。

4.2 教材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材与教学资源的优化是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基础保障。现有教材中对地域文化的体现相对单薄,学校可以通过开发校本教材或地方特色读本,补充相关内容。例如,一些地区结合本地文化特点编写了《乡土文学选读》《民俗与文学》等校本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具地方特色的学习材料。同时,学校应积极收集和整理地方文化资源,包括地方作家作品、历史文献、民间传说等,形成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提供丰富素材。此外,学校可以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如地方博物馆、文艺团体,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使学生能够接触更具实践性的文化资源。

4.3 学校与社会的协作机制建设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应主动联系地方文化机构、民间艺术团体等社会资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例如,邀请地方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解地方文化与文学的关联,为学生提供专业而生动的文化体验。其次,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非遗展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地方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为这种合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通过专项资金资助学校开发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教育项目,或建立文化教育基地,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和平台。

4.4 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多元化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重要保障。目前,教育评价主要集中于学术知识的掌握,较少关注学生在文化认知与素养方面的成长。针对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评价体系:第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以及实践能力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可以设计地域文化主题的研究报告、文学作品创作或文化展示活动,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依据。第二,实施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如参与地方文化采风活动的记录与反思。第三,增加家长与社会的评价维度,通过邀请家长、地方文化专家共同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在评价的具体实施中,可以结合多种形式,如作品展示、学习成果汇报、实践活动反馈等,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学习与实践活动。

5 结论与展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分析,揭示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地域文化的契合点;通过对地域文化内涵及教育功能的探讨,明确了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了构建特色课程、融入课堂教学、开展课外活动、运用信息技术等具体融合路径,同时从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协作机制建设和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这些探索为推动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然而,实践中仍面临地域文化开发深度不足、教学实施条件不均衡等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策略。未来,需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文化教育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化融合路径的多样性与实践性,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持续努力,可以实现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

[1]周旋.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鹿城学刊,2024,36(02):70-73.

[2]杨莉.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分析[J].汉字文化,2024,(07):31-33.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4.07.040.

[3]韩芳.汉语言文学与茶文化的融合对策探讨[J].福建茶叶,2024,46(01):187-189.

[4]李晓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4):83-85.

[5]陆渤.汉语言文学研究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与策略[J].名家名作,2023,(34):94-96.


...


阅读全文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