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视域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
关键词
OBE理念;课程思政;大学计算机基础;思政能力培养
正文
课题或基金项目:2024年福建商学院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OBE+思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GJB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及应用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往往更关注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育人目标。
与此同时,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推广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OBE理念以学生最终学习成果为导向,强调通过反向设计和多元评价来确保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基于OBE视域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1 OBE理念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融合的理论基础
1.1 OBE理念概述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家斯巴迪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以成果为导向”,强调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均围绕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所应达到的学习成果进行。OBE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并不关注教师在课堂上教了多少知识,而是聚焦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技能并能在实际场景中应用。因此,OBE理念提倡反向设计,先确定学习目标,再根据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符合预期。
OBE理念还具有多元化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和背景方面存在差异,OBE强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评估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尤其在课程评价方面,OBE主张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项目作业、实践报告和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提升。这种灵活性和多元化评价手段,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课程思政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一种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学理念,其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与单独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思政强调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自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广泛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还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
1.3 OBE视域下课程思政的融合点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反向设计和多元评价手段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而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二者在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实施路径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OBE视域下开展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对课程目标的重构,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划分为专业能力与思政能力两个维度,确保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担当。此外,通过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衡量学生在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2.1 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不够深入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多停留在形式层面,缺乏与专业知识的深度结合。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简单提及职业道德或法律责任等思政内容,未能有效结合实际案例展开深入探讨。例如,在网络安全教学中,大多局限于技术操作,忽视了信息安全背后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这种浅层次的思政融入难以激发学生的思政意识,导致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脱节。
2.2 思政元素渗透缺乏系统性与连续性
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渗透呈现零散性,部分教师仅在个别章节强调思政内容,而未能系统、持续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这种“断点式”思政教学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思政认知。同时,思政内容缺乏层次性设计,未能随着课程深入逐步拓展,导致思政教育未能有效深化。例如,前期强调职业道德后,后续课程中未能进一步引入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
2.3 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核心推动者,其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然而,目前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思政教学方面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思政元素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能力,二是缺乏将思政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
部分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更多关注技术知识的传授,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导致思政内容的融入缺乏深度和实际效果。此外,许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存在冲突,担心思政内容会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课程进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思政教育采取忽略或弱化的态度。这不仅使思政教育流于形式,更可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降低思政教育的效果。
2.4 学生思政意识培养效果不显著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学生思政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往往将该课程视为单纯的技术性学习,对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内容缺乏兴趣,更缺乏深入思考。这一现象表明,现有教学模式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政意识,导致思政教育未能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3 OBE视域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机制设计
3.1 重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
基于OBE理念和课程思政的双重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应在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因此,课程目标重构从“价值引领、知识探究与能力提升”三个维度展开,以确保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价值引领方面,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知识探究方面,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力提升方面,通过项目实践与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沟通协作的能力。以下表1展示了重构后的具体课程目标:
表1:基于“OBE+思政”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
价值引领 | 1. 理解行业价值,树立科技强国意识与责任担当。 2. 培养钻研精神与工匠精神,增强职业素养。 |
知识探究 | 1.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关注行业动态。 2. 理解技术应用场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
能力提升 | 1. 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 |
3.2 优化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驱动学习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主动性。在线上学习阶段,可引入思政案例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在线下阶段,结合案例教学和实际问题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3.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评价体系应覆盖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评价方式由过程化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组成,过程化评价包括课堂参与与项目实践,占比40%;终结性评价包括综合测试与成果展示,占比60%。此外,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机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反思与合作能力。
3.4 构建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机制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思政教育效果。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在思政教学方面能力不足。因此,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与研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思政教学培训与教学经验分享会,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思政元素与教学融合的方法。同时,鼓励教师与行业专家合作,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引入行业案例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4 基于实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案例
4.1 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章节,设置的课程目标不仅包括掌握基础原理与防护技术,还强调增强学生的网络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教师引入典型案例,如“数据泄露事件”与“网络攻击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案例导入、知识讲解和讨论总结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考职业责任。
此外,为巩固课堂效果,课后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搜集类似案例并撰写报告,从中总结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还有效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意识。
4.2 项目实践与思政元素融入
基于OBE理念,项目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智能校园信息系统开发”项目,要求学生在开发过程中考虑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问题,并在方案设计时遵循技术伦理原则。项目实施阶段,小组合作完成不同模块开发,教师定期组织项目汇报与评审,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理解。
为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教师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评审,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强调技术伦理的重要性。项目结束后,各小组通过答辩展示成果,并分享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这种模式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职业素养。
4.3 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
项目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收集反馈。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思政意识。例如,一些学生提到,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自己对技术的社会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表明,基于“OBE+思政”视域的教学改革,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
从评价结果来看,学生在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方面也有所提升。这得益于项目实践环节中小组合作模式的实施,每个成员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需要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协作意识。
4.4 案例总结与启示
通过案例实践与反馈结果可见,“OBE+思政”视域下的教学模式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能力培养具有明显效果。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目标重构、项目实践与多元化评价,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思政素养与专业能力。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本案例的实践带来了三方面启示。第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第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通过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可以有效反映学生在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方面的表现。第三,引入行业专家能够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职业责任的认知。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OBE+思政”视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政能力培养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通过重构课程目标、优化教学模式、设计项目实践与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综合素质。从实践结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社会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持续推进“OBE+思政”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以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培养更多具备技术能力与社会担当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佩,韩肖华,李文玲.论OBE理念的内涵和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0):132-134.
[2]张伟,刘淑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改革探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38(04):103-106.
[3]田建学,朱郑州,张珏,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09):102-106.
[4]阚媛,潘妍妍,王剑宇.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4,(03):55-58+63.
[5]李博博.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8(02):12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