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路径与实施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中职课堂;问题意识;情境教学;课堂互动;教学评价
正文
课题名称:中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课例研究 ,课题编号:kt2024031221565426948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扮演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角色,不仅要传授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注重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当前中职课堂教学往往更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灌输,忽视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尤其是问题意识的塑造。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更直接影响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因此,在中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之一。
现阶段,中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提问习惯缺失等原因,普遍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这使得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教师也普遍缺少有效的引导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已成为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基于中职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围绕问题意识的概念、现状分析、培养策略以及实践案例进行详细探讨,力求为中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1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概念与特征
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的问题意识较普遍文化类教育的学生更为薄弱,因此深入理解问题意识的概念及其特征,是制定有效培养策略的前提。
1.1 问题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这种意识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1.2 中职学生问题意识的特征
中职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学生问题意识的局限性
中职学生在入学时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因此,很多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往往表现出被动接受的态度,难以自主提出问题。同时,由于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缺少良好的提问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进一步限制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1.2.2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潜力
尽管中职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局限性,但他们在实践操作方面通常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在实训课程中,学生经常遇到实际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解决,这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例如,在机械加工或电子电路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设备故障或参数设置不当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和尝试解决方案。因此,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完全可以激发中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中职课堂培养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在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在实际工作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就在于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就能在工作中更加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职业竞争力。因此,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技能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策略的改进,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思考和提问,从而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2 中职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引导
当前中职课堂教学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讲授模式,教师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问意识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启发,学生难以形成主动提问的意识。
此外,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甚至在学生提问时没有给予积极的反馈,这进一步削弱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阻碍了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
2.2 学生缺乏主动提问的习惯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主动提问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与他们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有关。由于之前的学习环境更注重知识的记忆与再现,学生习惯于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任务,而不是自主发现和思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中职学生进入课堂后,往往缺乏主动提问的意识,甚至认为提问是不必要的,导致课堂互动性降低。
另外,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对所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常常对提问感到不自信,害怕提问后暴露自身不足。这种心理障碍进一步抑制了学生的提问欲望,阻碍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2.3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现有的中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水平为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问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较少。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更倾向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因此,即使部分学生有提问的欲望,也不会认为这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提问意识难以真正形成和发展。
另外,缺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提问的动力。相比于技能考核和成绩排名,提问行为并未被视为学习成果的一部分,这种忽视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提问的兴趣。
2.4 教师缺乏培养问题意识的意识与方法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与方法。他们更关注于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与提升。这种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问的引导力度不足,未能营造出一个鼓励提问和思考的学习氛围。
此外,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提问,却未能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和引导策略来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这种缺乏针对性的培养方式,难以帮助学生真正形成问题意识。
3 中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中职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升其思维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中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鼓励课堂互动、优化评价机制以及提高教师引导能力来逐步实现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
3.1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提问兴趣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职业情境,设计贴近现实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例如,在机械加工课程中,教师可通过模拟设备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真实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促使其主动思考问题。
此外,开放性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的空间。例如,在物流管理课程中,教师可设置“如何提高仓储效率”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维深度。
3.2 鼓励课堂互动与讨论
课堂互动与讨论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围绕一个系统故障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需提出至少两个关键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思路。这种互动形式能够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激发更多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给予及时反馈和引导。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较浅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同时,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或奖励,增强其提问的积极性。
3.3 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中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考查较少,因此需要优化评价机制,将问题意识纳入评价范围。例如,可以在学生课堂表现中增加“提问与思考”这一项指标,根据学生提问的质量进行评分。此外,教师可以设置提问奖励机制,每节课评选出“最佳提问”并给予表扬。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励学生主动提问,还能营造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
3.4 提高教师培养问题意识的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引导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与研讨,帮助教师掌握更多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同时,教师应在每次教学后进行反思,记录学生提问情况与引导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学生提问少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改进情境设计或互动形式,逐步提升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4 中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案例
为了验证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有效性,本文以某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开展了一次教学实践研究。该课程以“电子电路故障排查”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与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提问意识。
4.1 案例背景
研究对象为40名二年级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他们在理论学习方面基础薄弱,但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是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情境创设与互动讨论,结合真实设备进行故障排查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问欲望。
4.2 实施过程
教学实践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情境创设与引导,教师展示一块故障电路板,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有学生提出:“是否是元件损坏导致的故障?”教师肯定学生的提问并进一步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一假设?”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提问兴趣。
第二阶段为小组讨论与提问。学生分组进行电路分析,并围绕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每组需提交三个关键问题并尝试解答。例如,一组学生提出:“电阻阻值变化是否会影响电路功能?如果会,如何检测?”这种问题反映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具备深入分析的能力。
第三阶段为教师点评与总结。在学生展示和提问后,教师对每组问题进行点评,鼓励学生补充更深入的问题,并总结常见问题类型。这一阶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4.3 实践效果分析
实践表明,情境创设与互动讨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后调查中,75%的学生认为自身提问能力有所提高,85%的学生表示课堂更加有趣且具有挑战性。从课堂表现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数量和质量均有所提升,提问更加具体且具有针对性。教师反思指出,此次实践通过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但部分情境设计较复杂,导致少数学生提问困难。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情境难度,使其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
4.4 改进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升效果,建议在后续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情境设计,根据学生能力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适当延长时间,确保每组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此外,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更加注重提问方法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5 结论
通过对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本研究提出了创设真实情境、鼓励课堂互动、优化评价机制以及提升教师引导能力等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实践表明,这些策略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和思维深度,促进其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情境难度控制、时间分配等问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未来可以在更多学科领域中推广这些策略,并持续跟踪效果,以不断完善中职课堂教学方法,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永慧.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8):96-98.
[2]白云娟,薛增灿,张义兵.知识建构助力中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网络安全”教学为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1,31(03):41-46.
[3]刘文林.高校党史教育教学中青年学生问题意识培育研究[J].才智,2024,(04):81-84.
[4]杨珍珍.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7):32-34.
[5]孙炳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4,(09):79-81.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4.09.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