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的建构
摘要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传播,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建构
正文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传统思想体系逐渐失效,而西方思想模式也未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为寻找民族独立与社会变革的新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李大钊、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通过新文化运动、工人运动等多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这种精神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不懈奋斗的实践经验,并通过话语体系的构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随着时代变化,如何在新语境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完善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回顾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历史,探讨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及其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分析其对新时代的现实启示。
1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历史回顾
1.1 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的历史契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剧,封建制度的衰落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国家陷入危机。面对这样的局势,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先后尝试了西方资本主义、改良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等多种理论,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重要启示,显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李大钊等人敏锐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可能为中国提供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于是开始系统引入和传播这一理论。特别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使马克思主义逐渐受到更多人关注。
1.2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早期形式
马克思主义早期的传播主要依靠出版物和思想启蒙活动。李大钊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号召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与此同时,陈独秀、毛泽东等人也通过各类书籍、报刊和演讲积极宣传这一思想。除了书面传播,工人运动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在1920年前后,各地陆续出现了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早期革命组织,这些组织通过罢工、示威等形式进行实践,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深入工人阶级内部。
1.3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迅速传播并得到广泛认同,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一方面,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驱使下,积极学习并传播先进思想,他们不仅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力量,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觉醒。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形成并逐步壮大,他们对剥削和压迫的切身体会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天然受众。工人阶级的参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逐渐与实际斗争相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2.1 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核心精神,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思想力量。这一精神主要包含四个核心要素: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些要素不仅体现了党在成立之初面对内忧外患时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也展示了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体指导思想。
2.2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党早期的重要历史实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播理论,还亲身参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革命活动,逐步积累了革命经验。这些早期实践直接推动了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次会议不仅确立了党的性质和纲领,还明确了党在民族独立和社会革命中的使命。在党的创立过程中,早期党员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不仅要面对敌对势力的压迫,还要克服内部组织建设的困难。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党逐步形成了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这些早期的革命实践,为伟大建党精神注入了鲜活的内容,使之成为党在革命道路上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3 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
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密切相关。从理论上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直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推翻旧制度,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新社会秩序。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正是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确立了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还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也反过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与中国化。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还不断根据中国实际对其加以创新。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党能够更好地领导中国革命。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3 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
3.1 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确立话语权提供了思想支撑,在党创建初期,通过革命实践不断验证和发展这一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阶级属性和革命特征的话语体系。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为话语体系的本土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党在建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使之更符合中国国情。例如,“为人民谋幸福”等话语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精神,还结合了民本思想,形成了既有国际视野又具民族特色的话语模式。
3.2 话语体系的传播载体与实践形式
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与其传播载体和实践形式密切相关。早期传播主要依靠革命刊物、文艺作品以及口头宣传等形式。例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等刊物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刊物通过刊载理论文章、报道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为党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传播平台。
此外,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革命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传播形式。在这些实践中,党通过演讲、集会和斗争实践,将话语体系传递给工人、农民等广大群众,使他们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领导。这种“理论—实践—再传播”的模式,使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在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和验证。
现代社会中,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的传播形式也不断创新。例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泛宣传,党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近年来,互联网、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则为党的话语体系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和社交媒体,伟大建党精神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其传播效果和群众的接受度。
3.3 话语体系建构中的具体策略
中国共产党在话语体系建构中注重本土化表达。党的话语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搬用,而是结合实际提炼出符合国情的独特表达方式。例如,“为人民服务”精确概括了党的宗旨,简单易懂,便于群众理解。同时,党通过思想教育和理论培训,培养了一批具备话语能力的骨干力量,以增强传播效果。
新时代背景下,党更加注重国际话语权建设,通过参与国际事务、展示中国经验,增强国际影响力。这种内外结合的策略,使话语体系既能在国内凝聚共识,又能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4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启示
4.1 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新的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多元思想的交汇,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愈加明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成了较大阻碍。此外,部分群众对抽象理论的接受度不高,也使得传统的传播方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然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党的思想传播更加便捷高效。通过网络平台,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借助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直观生动地传递给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
4.2 伟大建党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实践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实践,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注重结合现实案例,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吸引力。例如,在高校思政课中,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等现实成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此外,应积极运用新兴媒介技术,通过短视频、线上课程等形式,创新传播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伟大建党精神可以通过党建活动的开展与社区服务的创新得以践行。例如,某些社区通过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扶贫帮困和环境整治活动,使党的精神深入群众生活。这种实际行动,不仅加强了党的群众基础,也展示了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内涵。
4.3 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未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持续创新。一方面,需加强理论研究与阐释,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进一步融合。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人工智能发展等新兴领域,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解释,是当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展示中国方案。在对外传播中,应注重采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同时,话语体系的建设也需要关注青年群体的需求与特点。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增强青年对党的理论与精神的兴趣,使其成为话语体系建设的参与者与传播者。例如,通过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定期举办相关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升青年对党的理论与精神的认知,进而推动话语体系的持续发展与完善。
5 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则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通过不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党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理论传播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体系更加贴近社会现实,逐步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影响力。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话语体系建构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要进一步推进这一进程,需要在理论创新、传播方式和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持续努力。通过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以及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传播更加深入人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莫晓燕,张强明.文化自信视域下伟大建党精神三维透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24):68-72.
[2]胡静博.伟大建党精神及其弘扬路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DOI:10.27459/d.cnki.gynfc.2023.001091.
[3]孙珊.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体系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4,(12):73-80.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4.12.014.
[4]王海波,王梦岚.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内涵与话语功能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3,44(02):23-27.
[5]高凡夫.伟大建党精神概念生成的考察与认识[J].红色文化学刊,2024,(03):21-30+109-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