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医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应用价值

期刊: 健康与美容 DOI: PDF下载

马卫卫

献县中医医院 河北 沧州 062250

摘要

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并分析培脾舒肝汤在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为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共800名被诊断为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包含400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的西药治疗,而实验组的患者则采用培脾舒肝汤进行治疗。为了全面评估治疗效果,研究中设定了多个评估指标,这些指标包括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胃排空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实验组在症状改善和胃排空时间上显示出比对照组更佳的效果,并且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得出结论:培脾舒肝汤在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医;培脾舒肝汤;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正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的时间段内,我们精心挑选了800例年龄在35至45岁之间,被诊断为脾虚气滞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包含400例受试者。在进行分组之前,我们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等关键因素,确保这些因素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

纳入研究的患者必须符合罗马 Ⅳ 标准中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并且在中医辨证中被诊断为脾虚气滞型。主要症状应包括但不限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胀等,同时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等其他相关症状。在中医辨证方面,患者应表现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胀、腹痛等症状,且在疼痛时倾向于寻求按压以缓解不适,舌象表现为舌淡苔白,脉象则呈现弦细或弦缓的特点。

年龄需在 35 - 45 岁之间,确保研究对象在生理年龄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必须在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和可能的风险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配合治疗过程以及后续的随访工作。

排除标准:

排除那些存在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炎、胆石症、胃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排除那些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因为这些患者可能无法承受研究中的治疗方案或存在其他健康风险。

1 个月内使用过任何可能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或接受过相关治疗的患者也将被排除,以避免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干扰。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由于其特殊生理状态,也将被排除在研究之外,以确保研究的安全性。

最后,精神障碍患者,特别是那些无法配合治疗及评估的患者,也将不被纳入研究范围,以保证研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将会设置一个对照组,该组的患者将会接受标准的西药治疗方案。具体来说,这些患者将会被开具多潘立酮片,每片这种药物含有10mg的活性成分。对于每次的服用剂量,患者需要服用10mg,而每日的服用次数为三次。为了确保药物的吸收和效果,患者需要在每餐饭前的15至30分钟内服用这种药物,并且是通过口服的方式进行给药。此外,患者还需要服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这种药物的每片同样含有10mg的活性成分。对于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患者每次的服用剂量也是10mg,但每日只需要服用一次。我们建议患者在早餐前的半小时口服这种药物。整个疗程的持续时间被设定为4周,以确保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1.3.2 实验组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实验组的患者将会接受培脾舒肝汤的治疗方案。培脾舒肝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复方,其独特的配方旨在通过调理脾胃和疏肝解郁来达到治疗目的。该方剂的详细组成包括白术15克、黄芪15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枳壳10克、白芍15克以及炙甘草6克。这些药材的精确配比是根据中医理论和长期的临床经验精心设计的,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患者每天需要按照医嘱服用一剂,具体操作是将这些药材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然后将煎煮好的药液浓缩至400毫升,分成早晚两次,温热后服用。这种服用方式有助于药物成分更好地被人体吸收,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治疗方案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可以在方剂中加入焦三仙各15克,以促进食欲;若患者有明显的腹胀感,则需添加厚朴10克,以缓解胀气;若腹痛较为严重,则应加入延胡索15克,以减轻疼痛。整个实验组的疗程被设定为4周,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评估培脾舒肝汤的疗效和安全性。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症状评分标准:无症状计 0 分;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计 1 分;症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但可忍受计 2 分;症状严重,难以忍受计 3 分。计算临床症状改善率,临床症状改善率 =(治疗前总积分 - 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 ×100%。临床症状改善率≥90% 为显效;60%≤临床症状改善率<90% 为有效;临床症状改善率<60% 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

胃排空时间:采用超声检查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排空时间。患者禁食 8 小时后,口服 500ml 温水,于 0 分钟、30 分钟、60 分钟、90 分钟分别进行超声检查,测量胃窦部面积,计算胃排空率。胃排空时间 = -K(常数)×t1/2(胃排空半衰期)。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0

150

180

70

82.50%

实验组

400

200

185

15

96.25%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我们选取了一组实验组和一组对照组,以便于对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严谨的统计学方法,我们发现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中,*P值小于0.05,这明确地表明了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进一步分析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我们观察到实验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而言,在实验组中,显效率达到了令人瞩目的50.00%,这意味着有一半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了显著的改善。此外,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更是高达96.25%,这显示了绝大多数患者都从治疗中获得了积极的效果。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照组的显效率仅为37.50%,这说明对照组中只有不到四成的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同时,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也相对较低,为82.50%,这进一步突显了实验组治疗效果的优越性。

2.2 胃排空时间比较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时间比较(min,x ±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0

120.5 ± 15.2

95.8 ± 12.5

实验组

400

118.8 ± 14.8

78.6 ± 10.0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均有所缩短,但实验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缩短更为显著,从治疗前的118.8 ± 14.8 min缩短至78.6 ± 10.0 min,而对照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仅从120.5 ± 15.2 min缩短至95.8 ± 12.5 min。实验组患者的胃排空时间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进一步证实了中医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进行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对照组中有2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达到了6.25%(即25例不良反应发生在总共400例患者中)。具体来看,这些不良反应包括恶心的情况有8例,呕吐的情况有5例,腹泻的情况有7例,头晕的情况有3例,以及乏力的情况有2例。相对而言,在实验组中,我们记录到了8例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2.00%(即8例不良反应发生在总共400例患者中)。在这些不良反应中,恶心的情况有3例,腹泻的情况有2例,头晕的情况有2例,以及乏力的情况有1例。通过对比两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三、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晰,但据研究显示,它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联,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1]。在这些因素中,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是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功能失常,进而引起气机阻滞,使得升降功能出现异常。因此,在治疗上,中医主张以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基本原则。

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众多方剂中,培脾舒肝汤无疑是一个备受推崇的经典例子。该方剂的组成中,白术和黄芪是不可或缺的药材,它们被广泛用于健脾益气,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有效地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此外,方剂中还包含了陈皮、香附、乌药和枳壳等药材,这些药材的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气,它们能够行气止痛,对于消除腹胀和腹痛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白芍在方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与甘草配伍后,酸甘化阴,能够调和诸药,缓解胃肠痉挛。这些药材的综合运用,使得培脾舒肝汤能够发挥出健脾疏肝、理气止痛的显著功效[2]。现代药理学研究也对这些中药的作用给予了支持,例如白术和黄芪被证实具有调节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而陈皮和香附则被发现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排空能力,从而有效缓解腹胀、嗳气等症状。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培脾舒肝汤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根据本研究的详细分析和数据统计,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的效率上以及在缩短胃排空时间方面,都明显地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共同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培脾舒肝汤在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加速胃排空过程,并且在安全性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与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相比,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如注重整体调理和相对较小的副作用,这些特点使得中医中药治疗更加贴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和理念[3]

综上所述,中医培脾舒肝汤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培脾舒肝汤的作用机制,优化方剂组成,提高治疗效果,为更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魏博旸.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消化不良(脾虚气滞型)临床疗效观察[D].江西中医药大学,2022.DOI:10.27180/d.cnki.gjxzc.2022.000409.

[2]干高峰.补脾蠲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虚气滞型)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22.DOI:10.26988/d.cnki.gcdzu.2022.000370.

[3]马敬.中医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分析[J].名医,2019,(11):14+17.

 


...


阅读全文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