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吞咽功能评估结合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预见性护理;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
正文
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背景下,脑卒中的广泛流行态势,尤其是在发病率、致残率及复发率方面,展现出的高水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现象更显严峻,直接威胁着民众的健康福祉与生命安全[2]。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群体作为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其患病后常伴随的严重后遗症中,吞咽障碍占据显著地位,该症状不仅增加了误吸的风险,还可能诱发吸入性肺炎,显著提升病死率,故临床领域对此应持高度警觉态度[3]。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将标准吞咽评估与预见性护理策略深度融合,并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管理实践中,以期验证该综合干预模式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及改善预后方面的实际价值与深远意义。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9月~202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20,平均(69.51±2.6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1:17,平均(67.21±3.54)岁(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遵循医嘱,实施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
对专科护士实施系统化的标准吞咽评估(SSA)培训,承担起评估患者吞咽能力的重任。在评估流程中,细致考察患者的意识清晰度,并评估其对言语指令的即时反应能力;确认患者能否维持直立坐姿并稳定头部位置,这是保障吞咽安全的基础。通过观察患者能否自主产生咳嗽动作,评估其气道保护机制的有效性;同时,留意口腔内是否有不自主流涎现象,以及舌头的灵活运动范围[4]。密切关注患者的呼吸状况,特别是呼吸急促这一可能暗示吞咽障碍加剧的体征;细致检查患者的发音清晰度、是否存在声音嘶哑或嗓音潮湿等间接反映吞咽功能异常的线索。若在上述任一环节中发现异常迹象,则初步判定患者存在吞咽障碍风险。若所有初步评估项目均显示正常,评估将进入下一阶段——吞咽水试验,这是一项更为直接且具体的测试,旨在进一步验证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为后续的护理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5]。准备精确的25毫升水量、一把容量设定为5毫升的专用勺。在确保患者维持稳定的直立坐姿后,精心设计一套吞咽试验流程。试验首先以分次的方式进行,每次使用勺子舀取5毫升水,共让患者分三次吞咽,每次吞咽后均给予充分的观察与休息时间。一次性提供10毫升水供患者吞咽,以考察其在较大容量下的吞咽表现。在每一次吞咽动作之前与之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特别留意是否有水从患者口中不自主流出、吞咽过程中是否存在动作的不连贯或缺失,以及是否诱发咳嗽、呛咳等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呼吸状态保持高度警觉,注意是否有呼吸急促的迹象出现,这些都可能是吞咽障碍的间接表现。仔细聆听患者吞咽后的发音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因吞咽障碍导致的发音异常,如湿性嗓音等,这些都是评估吞咽功能的重要指标。根据制定的吞咽功能评估量表,患者表现出的症状越多、程度越重。
预见性护理:(1)康复训练。重点落在强化与吞咽功能紧密相关的肌肉群锻炼上,涵盖咀嚼肌、舌部肌肉、口轮匝肌的活化,颈部灵活性的提升,以及发音功能的训练。特别是针对咀嚼肌的专项练习,为那些咀嚼力量不足、难以处理硬质食物的患者设计独特的锻炼方案。引导患者进行上下齿间的轻敲练习,可辅助使用裹有柔软纱布的苹果块或冷却冰块作为咬合对象,此举旨在评估并循序渐进地增强患者的咀嚼能力。为精准把握患者咀嚼肌的紧张状态与进展,护理人员还会亲自进行触诊,以手触感知患者咬肌的收缩力度,从而调整训练强度,确保康复进程的安全与有效性[6]。(2)舌肌强化训练。设计一系列综合性的锻炼方案。引导患者执行开口与闭口的循环练习,鼓励其最大限度地伸出舌头后再迅速缩回,随后进行舌头在口腔内的全方位运动,包括上下、左右及前后的灵活摆动,以增强舌头的灵活性和力量。针对舌肌松弛的情况,创新性地引入电动牙刷进行轻柔按摩,结合舌板的适度推压,以促进舌肌的紧致与功能恢复。而对于舌肌过度紧张或存在萎缩现象的患者,则采用舌肌牵引技术,通过特定的拉伸动作,有效缓解紧张状态并刺激肌肉生长,进而提升舌头的活动范围与效率,这对于优化食物在口腔内的运送与搅拌过程至关重要。(3)口轮匝肌锻炼。展开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如紧闭双唇以增强口轮匝肌的收缩能力,配合嘴唇的快速收缩与放松训练,以及模拟吸吮动作的手指练习,旨在强化口轮匝肌的控制力,减少口水不自主流出的现象,并提升患者在进食过程中控制食物形态与流向的能力,有效防止食物洒落,提升进食的安全性与舒适度。(4)对于颈部肌肉处于高度紧绷状态或活动范围受限的患者,实施一套精细化的颈部活动训练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定制化练习,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度,逐步拓宽颈部的活动空间,从而为吞咽功能的改善奠定坚实基础。(5)发音功能训练。利用简单明了单音节词汇作为起点,如让患者张大嘴巴,清晰地发出“ah”音,感受声带的初步振动与口唇的开合变化。指导患者发出类似“ee”或“yi”的音,此过程着重锻炼口腔侧壁的肌肉力量与灵活性。进一步地,引入“oo”或“wu”等音节的练习,要求患者自主控制口型的变换与声带的紧密配合,深度激活并增强口唇、舌部及声带等发音关键部位的功能,为流畅的言语交流打下坚实基础[7]。(6)感觉刺激疗法:特制感觉刺激工具,将压舌板尖端包裹医用脱脂棉球,并浸润以青柠汁、苦瓜汁等天然刺激物。治疗过程中,患者被引导至坐位或半坐位,保持口腔自然张开状态,利用上述冰棍轻轻触碰并涂擦咽喉区域的关键部位,包括但不限于舌根后侧、咽后壁、腭弓、后腭弓及软腭等,形成全面而细致的感觉刺激。此疗法遵循严格的轮次与频率安排,每轮涂擦围绕上述区域进行一圈,确保刺激均匀且充分,每完成一轮即更换新鲜冰棍,整个治疗过程共包含六轮刺激。此疗法每日实施两次,最佳时机选定于空腹状态或餐后两小时,以最大化刺激效果并减少不适。每次治疗时,冰棍与咽喉区域的接触次数精确控制为30次,持续时间维持在15至20分钟之间,确保刺激强度适中且持久。整个治疗周期规划为四个疗程,每个疗程为期30天。(7)进食姿势:患者应在安静且舒适的环境下用餐,采取适宜的姿势。若病情允许,患者应尽量采用坐姿,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保持髋关节和膝关节呈90度角,双脚平稳地放在地面上。对于卧床患者,应将床头抬高30至40度,颈部和头部略微前倾。对于偏瘫患者,应在患侧肩部垫上软垫,喂食者应站在健侧,将食物放置在健侧舌后或颊部。(8)口腔清洁:由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和咽部感觉、反射减弱,唾液、痰液及食物残渣易进入呼吸道,不当的口腔清洁可能导致异味、牙垢和牙菌斑,增加吸入性肺炎风险。进食前后应清洁口腔和咽部,痰多的患者进食前需排痰[8]。对于急性期留置胃管的患者,应在病情好转后进行。(9)吞咽康复训练;对于轻度吞咽障碍患者,可提供饮食指导,创造安静舒适的进食环境,将床头抬高30度,指导患者缓慢进食,防止过快导致窒息,告知患者应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果。进食后注意口腔清洁,避免食物残渣引起口腔问题或吸入性肺炎。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应主动沟通,了解患者需求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安慰和指导。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的肠胃营养状况、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结果由SPSS26.0统计学软件统计完成,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肠胃的营养状况
表1 比较营养状况[(x±s)/(g/L)]
组别 | 例数 | 白蛋白 | 血红蛋白 | 血清蛋白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38 | 29.35±1.36 | 30.39±0.65 | 90.35±1.38 | 99.61±0.65 | 32.56±2.38 | 36.36±3.21 | |
观察组 | 42 | 26.74±1.65 | 36.69±0.63 | 91.61±1.41 | 100.23±0.61 | 32.24±2.36 | 39.34±3.64 | |
t | - | 1.580 | 64.010 | 1.141 | 52.268 | 1.571 | 22.313 |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2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表2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n(%)]
组别 | 例数 | 萎缩性胃炎 | 呕吐 | 营养不良 | 误吸 | 总并发症发生率 |
对照组 | 38 | 2(5.26) | 3(7.89) | 1(2.63) | 2(5.26) | 8(21.05) |
观察组 | 42 | 1(2.38) | 1(2.38) | 0(0.00) | 0(0.00) | 2(4.76) |
X2 | - | - | - | - | - | 15.363 |
P | - | - | - | - | - | <0.05 |
3讨论
在本项深入探究中,系统比较了两种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策略。对照组遵循了传统的标准化治疗路径,而观察组则聚焦于老年脑卒中群体,创新性地实施了一套基于详尽吞咽功能评估的综合性干预方案,核心目标在于显著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此方案深度融合了饮食管理与康复训练两大核心要素。针对进食功能受损的患者群体,实施个性化的饮食干预策略[9]。对于吞咽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引导其调整进食习惯,强调进食时的全神贯注,细嚼慢咽,以促进安全进食。而对于吞咽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则采取了留置胃管进行鼻饲喂养的临时措施,并密切监测其病情进展,适时引入吞咽功能恢复训练[10]。干预方案还涵盖了多元化的康复训练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颈部灵活性的强化训练、咀嚼肌力量的专项锻炼,以及针对咽部感觉刺激的创新疗法。这一系列综合康复措施相辅相成,旨在全方位促进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并加速其整体康复进程。
4参考文献
[1] 成洋,贺娟,周小莉. 早期精细化护理干预联合序贯式营养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刊,2024,59(7):741-745.
[2] 周艳朋,刘晶晶,焦雪蕾,等. 通督益脑针法联合化痰通络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类胰岛素一号生长因子含量的影响[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19(6):1196-1200,1206.
[3] 张玉珍,于小明,徐海辰,等. 益生菌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3):351-355.
[4] 孟育飞,窦金娟,杨贺,等. 交叉电项针治疗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验案1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4):67-70.
[5] 马迎惠,张晶晶,李翀,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疾病病耻感与主要照顾者负担的关系:家庭复原力和个体复原力的链式中介效应[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4,24(6):401-406.
[6] 陶念,丁慧. "四关三风"穴针刺对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血清BDNF、SP、DA、5-HT及NGF的影响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24,40(1):11-16.
[7] 张丹,蒋阳,汤文达,等. 开窍利咽四步针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24,22(8):46-50.
[8] 宋碧辉,肖银珠,王敏. 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4,31(11):31-34.
[9] 张泓,陈秋华,徐伊闻. 早期吞咽功能系统性康复策略结合心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4,10(3):67-69.
[10] 和莹,张茜,魏传丽. pH2冰柠檬酸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表面肌电图、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11):1930-1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