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摘要
关键词
工匠精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正文
1 “工匠精神”的现代意义
首先,在新时期,“工匠”已经不仅仅指手艺人。面对改革开放赋予新时代劳动工人的主角身份,很多身处一线、拥有专业技能的工人扮演着技师或工程师等专业角色,是这些肯于在艰苦条件下不断创新技能、刻苦钻研本专业技术、追求拓展与研发的专业技能人才,铸就代表先进技术能力的“匠人风采”。故此,人们将这些匠人所具有的精神称为“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深深地扎根于基层。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工人,带动了新时代年轻人传承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同时,排除万难、毅力不倒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也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工作价值取向。
其次,发扬“工匠精神”,在本行业打造精品的理念,也是对专业技术的品质追求。钻研技术能力,用极致认真地工作态度雕琢产品,创新改良工艺技术,也是人格魅力升华的过程。斗转星移,从古代演变发展到今天的“工匠精神”,成为一个行业不断提升钻研创新技能的传承品德。融合了“工匠精神”的高职思政教育,能够逐步提升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追求。
2 高职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价值
2.1 有利于我国由制造大国过渡到制造强国
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各行各业的进步以及社会国家的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内制造业中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情况,既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在尖端技术和核心能力方面仍亟待提高,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来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技能人才。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种教育中,可以使高职学生在高职学习阶段就树立相应的工匠精神,具备相应的工匠素养,从而为其在今后的发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进而丰富和壮大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基础,为制造强国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有效贡献。
2.2 适应时代要求
工匠精神既是国家的理念,也是时代的需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颁布,相对应的提升各行各业的质量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学生适应时代的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能够符合各行各业对人员的能力需求。
2.3 培养敬业精神
高职院校的专业侧重于实践操作,为了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对其敬业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将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使工匠精神内化于每个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学生毕业后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融入于生活和工作。
3 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3.1 基于工匠精神构建校园文化
在思政教育、工匠精神相互融合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需要将其作为出发点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而充分发挥其积极影响。具体而言,院校可以结合机械制造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在人文景观、名人路、文化长廊中进行布局,设置与思想教育相关的内容,从而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氛围。基于此,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于其重新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并规范自身的思想、行为。期间,院校可以实现对朋友圈、QQ群、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利用,传播与机械制造相关的优秀事迹、名人故事等。另外还必须紧紧把握住“工匠进校园”这一契机,与团委、宣传部一同完成宣传工作。例如:邀请优秀的工匠进行演讲,将工作期间的事迹分享给学生,组织“学习工匠、致敬工匠”等人物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榜样形象的作用,为学生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并为思政教育的推进提供保障。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并调动其积极性、创新性,实现思政教育、工匠精神融合与应用的目的,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
3.2 结合工匠精神创设思政体系
众所周知,课程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实现对思想意识的传播。为了将思政教育、工匠精神融合起来,并切实应用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将课堂作为抓手创设思政体系,确保工匠精神能够落地生根。首先,教育部门需要将工匠精神纳入机械制造的教材中,便于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基本认识。其次,结合《高等学校思政政治理论建设课件标准》的要求,还应该将工匠精神体现在考核方式、学分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同时结合具体情况,完善高职教学的具体标准,使其更加科学性、条理性,便于落实在教学中。再次,教师在备课、讲课与评价等环节中,也需要将工匠精神贯彻在其中,并利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对思政教育的主体予以引导,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可以最大程度上体现思政教育、工匠精神的价值,深化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3.3 依据工匠精神塑造师资队伍
在高职教学中,诸多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对学生思想行为予以积极影响,即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教师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学生学习并崇敬工匠精神,然后落实在学习、实训、工作中。也就是说,在融合思政教育、工匠精神的前提下,教师首先需要全面掌握其内涵、本质,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基础上完成知识传授。其次,教师需要立足于职业、专业,塑造“双师型”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使其可以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理论水平。例如:教师可以继续学习深造,或者成立科研小组对课题进行研究,以此来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为强化日常教学的质量、效果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密切企业、院校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生活与工作中“收徒”,从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对其产生积极影响。最后,院校中的新老教师必须积极交流,实现知识、经验的共享,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
结束语
总之,工匠精神下高职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在坚持以课程思政为教育主线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思政在多学科中的快速渗透,创新与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内容与模式,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满足工匠精神下不同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鉴.工匠精神: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向度[J].职教通讯,2018(20):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