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腹内压的监测护理

期刊: 健康与美容 DOI: PDF下载

吴宗渠

简阳市人民医阮,四川省简阳市6414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腹内压通常就是指人体腹腔内潜在的压力,而腹内压的监测也就成为了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腹内压的升高会预示着很多疾病的产生,例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重症腹部外伤、腹腔内急性出血等。当腹内压升高时,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解决,则会导致全身器官功能受到损伤,最终导致循环系统衰竭以及器官功能不全等,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临床上,进行腹内压的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腹内压应该如何进行监测和护理。

1、监测方式

1)直接测量:选取腹腔引流管或者是穿刺针与传感器进行连接,以测量腹压,该方式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度,但是由于是有创的方式,所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加上很多患者的腹腔内部情况较为复杂,所以该方式在现代的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

2)间接测量:该方式是通过测量腹腔内的脏器压力来间接的反映出腹腔内的压力,所以在临床上又称“间接测压法”。且可以通过测量下腔静脉压力、胃部压力、上腔静脉压力以及膀胱的压力来间接的评估出腹内压力,相比直接测量来讲,创伤小,且操作便捷,是现代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测量方式,同时,在以上提及的几种间接测量的压力中,膀胱压力既可以客观的反映出腹内压,又可以进行冠脉综合征的诊断,还可以有效的评估出腹内压升高后会于患者自身的循环系统、肾功能以及呼吸系统造成的影响,是这几种方式中推广性最强的方式,其测量的流程为:使患者呈仰卧位,排空膀胱,并将测压管和尿管相连接,以三通管为宜,向膀胱内注入50-100ml等渗盐水,之后连接侧压板,以耻骨联合为零平面,水柱最终的测量高度即为得出的腹内压。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膀胱压来评估腹内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患者存在神经源性膀胱或者是腹腔粘连等情况,则不可以使用该方式。

3)人工法:将测压装置与尿管连接,保证测压装置的刻度明显,能够准确的读出测量值。该方式在临床上仍旧存在,不足的是人工测量容易出现误差,优势是操作便捷,测量装置简单、经济。

4)仪器法:将监护仪压力传感器与尿管进行连接,之后通过压力传感器上面显示的数值来表达腹内压。该方式在临床上仍旧存在,且不易出现误差,测量的可能更为准确,但是需要有监护仪的辅助。

5)有创测量法:向腹腔内置入管道,通过间接测量法或者是直接测量法进行测量,唯一的缺点就是该操作属于有创的方式,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增加感染的几率,但是优点是测量的结果相对准确。

2、护理措施

由于临床上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需要分析影响因素都有哪些,然后进行护理干预,如下所述。

(1)减少人为的影响:从人为的影响因素上来看,人为具有较大的误差性,所以在临床上,需要对测量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良好、专业的测量技能以及测量方式,并且最好实施专人动态监测,尽可能的多次监测,最终取平均值,以减少人为的误差。

 

2)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在测量前,需要保证测量仪器的完整性以及正常运行性,同时准备好相应的检测物品,并使患者呈平卧位,在此期间需要避免患者被棉被等物品压迫,如果患者情绪较为激动,需要适当给予镇静剂。之后连接装置,保证装置的完好连接性,准确的标记零点,并且保证测压管必须与地面保持垂直。另外,注入的生理盐水要保证合理的剂量以及温度,还要控制注入的速度,避免肌肉剧烈的收缩以及膀胱压快速升高等。对于正在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而言,需要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停用呼吸机片刻再行测量,避免测量值出现误差,且每次读取的数值需要以呼气末为宜,详细的记录盐水量,以保证正确的评估腹内压。

3)预防感染:上文提及到了感染两字,因为有创性的测量方式会增加感染的几率,所以如果患者选取的是有创的测量方式,那么积极的预防感染则是必要的手段,因此临床上才会广泛应用膀胱间接测量的方式来反映腹内压情况,此外,还需要留置导管,保证仪器连接的密切性,并且避免将连接处打开反复注入生理盐水以免发生细菌感染的情况同时,操作人员还需要在测量前认真洗手戴好无菌手套,保证动作轻柔,且做好消毒的工作整个操作流程均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最终测量完毕后需要及时更换一次性的连接装置。

腹内压升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影响不仅会影响病情的恢复,同时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所以保证准确的测量方式以及准确的测量值则是为可能发生的腹内压升高情况提出可靠的依据,从而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做好相应的准备,以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但是由于临床上部分护理人员在腹内压监测这一方面的认识不足,使得患者不能得到正确、便捷的监测方式和数值从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能得到降低,所以本文提出了以上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弥补一些临床上进行腹内压监测上的不足,降低一些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记录,同时也希望日后的无创腹内压测量技术能够应用与发展。


...


阅读全文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