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临床医学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不同原因引起器质性心血管病得临床综合征,具有病情复杂、死亡率高等特点,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心脏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心室泵血及心脏功能,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食欲缺乏、腹胀、恶心、呕吐、夜间尿多等,并可并发肺部感染、血栓形成、栓塞、心源性肝硬化等。如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该病主要治疗手段包括西药治疗、中医治疗、CRT及心脏移植,生活调护等。运用传统强心、利尿、抗凝、扩管等西药治疗方案,往往对抑制心室重构、延缓疾病发展,效果不理想,而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通过中医中药等治疗调护措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中西医结合具体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护如:限制盐及水的摄入量,低脂饮食,休息和适度运动及心理精神的治疗;运用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血管扩张剂ACEI.抗凝等药物治疗,在此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尿量、心率、心衰、血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合理对进行药量的调整,以及CRT等非药物治疗。另外还有注意各种并发症的处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医上慢性心衰归为胸痹、喘证、痰饮、水肿范畴,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药物毒副作用,改善预后。常用中药材有鸡血藤、桂枝、丹参、茯苓、制附片、白术、猪苓、黄芩及红花,针对IV级心衰患者,可加以川牛膝和葶苈子;针对心悸较为严重的患者,加以龙骨、酸枣仁及牡蛎;针对阴虚明显的患者,可加以麦冬、地黄等。
近些年来,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重,慢性心衰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给予患者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但有相关医学报道指出,患者使用利尿剂后,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如若增加用药量,就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不够理想等。故而西药治疗往往伴随着诸多副作用。在中医学中,心衰的本质为本虚标实、阳微阴盛,受病程较长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各机体功能低下,久病体衰,通过中西医结合实施辨证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减轻相关副作用,增强患者体质提高耐受性。中西医两种治疗方式的联合使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可规避或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出现,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针对慢性心衰病情的预测,临床常使用T-proBNP进行病情独立因子的预测,从而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进行合理的评定,适用于不同时期。有相关研究指出,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促使患者的NT-proBNP水平下降,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例如针对心衰阳虚水泛较为明显的慢性心衰患者,可添加五茯散,从而起到温阳利水的功效,药方中的桂枝具有辛温解表的作用,可进一步促使患者腠理得开,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猪苓和茯苓均具备利水的功效,加之制附片和鸡血藤的使用,则可通过小便排出体内的邪气;白术发挥的功效为利水健脾,加之制附片及鸡血藤的使用,就可起到温阳补火的效果;黄芪发挥着益气补中的效果。针对重水停较为明显的心衰患者,可添加葶苈子及牛膝,从而有利于促进利水效果的提高,从而到达引水下行的目的;葶苈子发挥的功效为强心,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减缓患者的心率。另外,中医学认为,病程时间较长,存在阴阳两虚的症状,故在方中添加麦冬和生地,这两种药材发挥着滋阴的效果;酸枣仁、龙骨和牡蛎等的使用,有利于帮助患者安心、安神,加之受病程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往往需要接受祛瘀治疗,而丹参、红花则发挥着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进一步促进患者血管的扩张,促使患者的血液循环无异常现象。
针对轻度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在其治疗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比如患者有心肌缺血病史,需注重这方面情况,可给予参附注射液,其可起到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缺血的作用,从而降低对心肌的损害,有利于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并综合考虑其他各方面因素,给予综合的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为主。又比如受消化道淤血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较差,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等现象,进而引发营养不良等症状的出现,故需给予养胃扶正治疗。
在了临床中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的致病因素为各种基础心脏病,患者的心室负荷会长时间的处于过重状态,最终影响患者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西医治疗中医强心、利尿等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此病病因复杂,往往会出现治标不治本的情况,而在中医理论中,心力衰竭被归为心悸、喘证、积聚等范畴,发病机制为阳虚、血脉瘀阻及水停。另外,随着病情的迁延,久治不愈,就有可能导致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促使其长时间的处于高压力状态下,进而患者就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外,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掌握患者的需要,加大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认真、耐心的倾听患者的主诉,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确保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与关爱,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此外,必要时医务人员还需通过播放轻音乐、读书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促使患者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