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分析

期刊: 健康与美容 DOI: PDF下载

陈晓莉

四川省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 四川邛崃611530

摘要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将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其中对比组44例,施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44例,施行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比组更低,且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确切,且可缩短恢复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

正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以患肢疼痛、沉重、肿胀为典型症状的血管疾病,该病常并发于下肢骨折手术后,这是因为患者需要长期卧床,肢体缺乏运动,局部回流极易受阻引发血流障碍[1]。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方面会使得治疗效果受损,延长恢复时间,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2]。为此,本研究提出在此类患者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以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医疗质量[3]。为实际探讨其效果,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为例开展实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资料

采用双盲法将我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其中对比组44例,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9.38±1.74)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11±0.28)个月;实验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9.93±1.54)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4.52±0.49)个月,患者基线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比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施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疾病宣教:护理人员首次接触患者时,需全面评估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基于患者文化水平、心理状态进行选择合理的宣教方式,如口述、视频、图片等,宣教内容包括下肢骨折病理、手术方式、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理及危险性,使患者提高认知,加强警惕,从而主动配合,确保护理方案稳定实施。

2)心理干预:由于下肢骨折患者本身疼痛应激较大,且手术会进一步加重创伤,对患者心理健康会构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使得综合护理干预难以开展,护理人员需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情绪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担惊受怕者,可加强日常沟通交流,畅想疾病痊愈后的美好生活,提高患者心理承受力;对烦躁不安者,可邀请同病病友现身说法,或介绍治疗康复效果良好的案例,增强患者心理;对绝望抑郁者,则联系患者家人、亲人、朋友等,共同给予患者支持,使其感受到爱与美好,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与护理。

3)日常照护:护理人员加强病情观察,特别注意患者下肢的病情变化,检查皮温,是否存在潮红、肿胀现象,同时聆听患者主诉,若疼痛严重应当高度重视,排查异常现象产生原因。为促进患者快速恢复,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护理人员还应从饮食方面入手,首先为患者讲解饮食与深静脉血栓的关系,使患者接受饮食方案的调整。日常应以富含蛋白、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多饮水促进血液循环,鼓励多食小米、海带、香菇等粗纤维食品,促进肠胃功能恢复,避免排便困难引发腹压升高。特别强调戒烟,避免香烟成分对血管造成刺激,诱发痉挛。

4)功能锻炼:术后功能锻炼是促进疾病快速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对抗各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护理人员应当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首先将各种动作拆解,矫正患者错误动作,随后指导正确的力度与幅度,使其以正确状态进行锻炼。术后当天以被动运动为主,利用间歇性加压装置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其后进行下肢肌肉舒缩、足背屈伸等活动,20~30次/组,2次/d。若患者存在下肢水肿症状,护理人员应在训练期间,利用湿毛巾热敷、按摩揉捏等方式缓解症状,叮嘱其日常穿弹力袜,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避免血栓形成。

1.3 研究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是否并发深静脉血栓,记录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采用自拟量表收集满意度数据,总分100分,以60分、80分为划分界限,80分以上为极满意,60-80分之间为一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极满意患者与一般满意数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将计数资料(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计量资料(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纳入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中分析,分别以“%”、“”表示,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比组更低,且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实验组和对比组患者护理效果评价n,%,

组别

例数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下床时间(h)

住院时间(h)

实验组

44

2(4.55%)

2.14±0.41

14.08±2.10

对比组

44

6(13.64%)

2.89±0.33

18.45±2.71

x2/t

-

4.997

9.453

8.455

P

-

0.025

0.001

0.00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比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 实验组和对比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n,%

组别

例数

极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

44

2352.27%)

18(40.91%)

3(6.82%)

41(93.18%)

对比组

44

2147.73%)

15(34.09%)

8(18.18%)

36(81.82%)

x2

-

0.412

0.992

5.899

5.899

P

-

0.521

0.319

0.015

0.01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该病发生原因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损伤三方面因素有关,其可导致患者临床效果受损,加重病情,致使恢复时间延长,同时还会对患者日常活动功能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4]

为此,本研究提出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该护理模式是从专业护理理论与护理人员实际的工作经验出发,根据患者的状态与需求,从心理、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治疗效果与安全性[5]。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比组更低,且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综合护理干预中的疾病宣教与心理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认知与心理状态,使其解除戒备,提高对疾病的警惕,主动配合诊疗,提高治疗效果与护理质量。同时利用日常照护的方式,加强异常现象的观察与处理,通过饮食干预的方式改善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与腹内压,避免血管壁受到较大刺激。最后配合功能锻炼的方式,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速度,改善血流组织与瘀积情况,提高患者自身抗病能力,促进病情康复[6]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且其可缩短恢复时间,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在临床诊治中极具借鉴与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芳.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4):503-505.

[2] 庄永玲.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体会[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0):163.

[3] 姚云英.预警式护理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8):3264-3265.

[4] 张萌.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要点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8):146-147.

[5] 于红霞,丛波.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9):175-176.

[6] 张江娥.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2):32-34.

 


...


阅读全文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