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模式改善帕金森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分析
摘要
关键词
焦点解决模式;改善;帕金森;睡眠质量
正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近些年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疾病逐渐趋于年轻化,且疾病危害性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一致的高度关注。帕金森疾病中睡眠障碍与情绪障碍是临床非运动型症状,基本90%的帕金森患者都存在睡眠障碍,且有部分患者还会发生抑郁情绪,随着病程发展,运动障碍也会被加重,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4例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我院收治,时间2016年4月-2018年8月,均符合帕金森诊断标准[2],患者采取单双数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62例,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试验组,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最大年龄为72岁,最小年龄为41岁,平均年龄在(56.3±8.4)岁,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为73岁,最小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在(57.2±9.3)岁,两组患者分别从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英国帕金森病协会脑库的诊断标准;患者自愿,且家属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因脑外伤、脑血管病、颅内炎症、颅内占位性病变、药物等造成的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有癫痫病史,长期患有精神疾病,脑电图检查异常等;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即遵照医嘱治疗,对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指标进行监测。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方式基础之上,给予焦点解决模式,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组建团队:由1名经验丰富的内科专家、1名临床总带教老师、3名责任护士组建团队,定期对小组成员培训健康教育、焦点解决模式等相关知识内容。
(2)问题描述:相关护理人员通过入院评估、查阅相关检查等资料记录,对患者病情状况、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采用引导方式鼓励患者自己说出存在问题,对于存在的睡眠障碍,耐心询问患者使用什么方式帮助自己入睡,过程中引导患者明确睡眠障碍是因帕金森疾病影响还是个人情绪所引起,引导患者回忆解决过程,过程中对患者说话的话语,给予肯定,增强患者自信。
(3)制定目标:通过问题描述,与患者共同设定可行健康目标,根据患者自身病症的不同,对患者现有状态进行分析,即处于抱怨还是解决。可采用“奇迹式问句”与患者讨论问题,假设有一天不受疾病困扰、某天醒来手不在颤抖,交流过程中,对患者肢体、语言等各方面进行监测,引导患者将恢复重点放在社会功能恢复中。
(4)探查例外:总结患者利用自身能力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患者共同探讨如何使用这次“例外”经历解决并进一步对症状进行改善与缓解,交流过程中,引导患者知晓自身潜力与能力,改变患者认知,认识自身潜力的重要性与价值。或是,借助多媒体形式,增加医患交流,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来帮助病人掌握技巧。引导患者共同讨论睡眠障碍带来的生活困扰,引导患者深入思考,护理人员站在专业角度,给予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共同解决睡眠问题。
(5)反馈总结: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病情变化与努力进行关注、记录,适当向患者展示,给予反馈,对患者取得的进步及时肯定,若效果不明显,就将目标适当调整,此目的,是为在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增强能动性,建立自信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1.3 观察指标
睡眠质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变化,采用的调查工具有:帕金森病致残量表-睡眠部分(SCOPA-S),其中包含夜间量表(SCOPA-NS)与日间量表(SCOPA-DS),SCOPA-NS包含:入睡困难、早醒、卧床时醒觉时间长、频繁觉醒、总睡眠时间少5项。SCOPA-DS包含:不自觉入睡、静坐时入睡、看电视时入睡、谈话时入睡、思考时入睡、保持清醒困难6项。评分标准:0分为无症状,1分为很少发生,2分为有时发生,3分为经常发生,得分越高,主观睡眠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资料一般运用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数值变量数据采用(±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s,分)
项目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n=62 | 试验组n=62 | 对照组n=62 | 试验组n=62 | |
SCOPA-NS | ||||
入睡困难 | 2.75±0.21 | 2.74±0.20 | 2.11±0.58 | 1.59±0.63 |
早醒 | 2.68±0.23 | 2.69±0.24 | 2.08±0.62 | 1.54±0.58 |
卧床时醒觉时间长 | 2.58±0.22 | 2.59±0.23 | 2.14±0.65 | 1.35±0.68 |
频繁觉醒 | 2.51±0.19 | 2.52±0.20 | 2.08±0.67 | 1.11±0.63 |
总睡眠时间 | 1.98±0.58 | 1.99±0.59 | 1.85±0.51 | 1.12±0.12 |
SCOPA-DS | ||||
不自觉入睡 | 2.61±0.35 | 2.62±0.36 | 2.09±0.35 | 1.35±0.32 |
静坐时入睡 | 2.72±0.21 | 2.73±0.22 | 2.08±0.24 | 1.12±0.12 |
看电视时入睡 | 2.69±0.24 | 2.70±0.25 | 1.95±0.56 | 1.07±0.36 |
谈话时入睡 | 2.59±0.33 | 2.58±0.32 | 2.04±0.52 | 1.04±0.38 |
思考时入睡 | 2.63±0.24 | 2.64±0.25 | 2.01±0.61 | 1.01±0.31 |
保持清醒困难 | 2.11±0.49 | 2.10±0.48 | 1.98±0.31 | 1.02±0.19 |
3 讨论
焦点解决模式起始是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模式以个体共同解决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尊重个人,利用自身力量与潜能,将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继而达到个体期望结果。其中睡眠障碍是帕金森患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通过本次研究对帕金森患者睡眠质量的统一评价量表,可从量表直观对患者睡眠问题进行判断,而焦点解决模式先以解决患者睡眠质量为目标,根据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引导患者意识自身潜力与能力,共同探究解决方式,改善睡眠质量。
本文研究数据结果中显示,在干预前后睡眠质量评分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根据统一量表对患者睡眠问题的各项标识,焦点解决模式可全面性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并针对性帮助患者缓解,改善睡眠质量。
综合以上分析,在帕金森患者睡眠质量改善中应用焦点解决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妥善改善了患者睡眠问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桂小红, 王黎萍, 吴承龙, et al. 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比较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9, 18(1):22-27.
[2]杜芸芸, 成露. 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4(2):217-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