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与中国人才文化自信之冲突
摘要
关键词
官本位;人才文化;自信;冲突
正文
文化自信既是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豪,又是民族文化史的历史展示。文化是有机整体。文化自信是一个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在内的自信。创造文化的是人,人总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中寻找可供构建与新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所以说人是一切文化的真正主体。从这个意义讲,打造中国人才文化自信就成了文化强国最重要的课题。掩卷而思,一个重要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提升中国人才文化的自信度。
一、关于人才文化自信的讨论
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化是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能够挺立于人类文明的潮头上。人才文化也是如此,只有得到他国的认同、推崇,才为不卑不亢的自信,才有永续发展的生命力,也才能自豪地勇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何为人才文化?这里有两个层面的诠释,一个是从人才本体讲,主要指人才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道德和知识结构等狭义上的文化概念;另一个是从人才的拥有和使用单位讲,是指关于人才认知、培养、使用、建设的思维理念、价值取向、规章制度、习惯作法等方面的广义文化。人们通常所指的人才文化,是取后一种理论释义,本文也是从国家和民族层面来研究阐释人才文化。
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人才文化是决定其他一切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根文化”。如果没有丰富而厚重的人才文化,哪来的人才文化自信。何为人才文化自信呢?我们研究人才文化一般有四个维度,即人才文化的丰富内涵、精神内核、制度机制、辐射能力等方面。同样,研究中国人才文化自信也要源于以上几个维度,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丰富而深刻的人才文化内涵的话,自信从何而来;如果我们没有先进而深髓的人才文化精神内核,自信又从何而谈;如果我们没有科学的人才制度机制,就没有先进的人才文化,也就无从谈起所谓的文化自信;如果我们没有人才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也就缺少人才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就缺少根本性的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也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人才的重要价值,并注重改善对知识分子的认知与态度,制定相关政策制度,筑巢引凤,聚集各方人才,人才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这个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比如人才利用率底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人才浪费的现象,这个矛盾正严重迟滞我国的发展。还有人才外流的现象也很严重,一句话就是人才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高,人才作用没发挥好,继而导致人才拥有度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人才文化自信度。近年来,习主席多次强调“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和爱人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党和国家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清醒认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这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差距还较大。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尊重、爱护、保留和使用好人才,但人才队伍仍然匮乏严重,与我们的使命任务不适配,究其深层次原因又在哪里,说到底还是国家的人才文化建设有短板,中国的人才文化还未达到自信的程度。
二、官本位负面冲突不可小觑
研究中国人才文化自信问题,就不得不说到中国的官本位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但不是个人才大国。人才是个很中国化的概念,尽管中华民族有着尊贤重才传统美德,以及崇拜和爱惜人才的民族文化背景。
理性讲,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曾为选人用才规范了程序和方法,流传到欧洲后被英国等采用至今,对人才的选拔是有过贡献的,因而也成为辉煌于史、溢彩于今的优秀文化遗产。但也使得读书的价值出现了扭曲,让读书做官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进而出现“万人过独木桥”的窘境。这种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影响着人们对人才的价值评判和选择,长期积淀也就形成了传统而独特的中国“官本位文化”。
当前,我国人才文化建设主要问题有:一是人才的团队精神不强。二是缺乏公平正义的道德气节。三是官本位文化直接冲击着人才的“自由”发展空间,影响了他们的自由想象、自由创造,独立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不够。这种文化现象最终形成人们的思维方式是“聚合思维”,即求同、正向、集中思维,而不是创新式的发散思维,求异、逆向、多向思维。
三、破官本位思想羁绊,立中国人才文化自信
人才文化需要创造。实现中国人才文化自信,在内涵上是对中华人才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的自信,是民众人才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人才价值理想的表达。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国人才文化是中国人才工作的“根”和“魂”。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化,人口红利的衰减,人才抢夺战必将越演越烈。加强中国人才文化建设,打造中国人才文化的自信,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冲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羁绊,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建设好人才文化大国强国。
1.打造爱才惜才的全民文化。打造全民爱才惜才的良好风尚,促进全民护才育才的责任担当,继而形成全民爱才护才的文化自觉,是冲破传统官本位思想束缚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要树立全民正确的人才观。其次是要达成尊重人才的民族共识。再次是从国家层面制定尊知重才的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最后是切实采取措施改变人们的“官本位”思想和一味追求“仕途”的状况。
2.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中华人才沃土涵养人才文化自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人才环境文化建设。众所周知,人才的生存发展,既需要物质生活条件,又需要精神生活条件。为人才成长创造和优化环境,是繁荣人才文化,打造人才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清除官本位思想的长效措施。一是用好人才;二是爱护人才;三是制定引才聚才的好机制;四是建好人才激励文化。
3.加强人才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人才辈出、群贤毕至的局面,才是人才文化繁荣的真实景象。然而,能够让人才脱颖而出,就必须从人才的制度文化角度去思考对策、创造条件。人才的制度文化建设是人才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也是破除官本位影响的根本途径。
一要构建人才胜出的平台。人才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也是实践。要从国家层面打造人才成长、人才胜出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大显身手,让人才脱颖而出。这个平台应该是一个变“相马”制为“赛马”制的竞争平台,是一个阳光而透明的平台。据说,鸦片战争前,英国人考察中国科举制很受启发,他们结合本国实际,创造了一套被世人推崇的新的用人机制。古往今来有不少知人善任的“伯乐”因举荐良才,如鲍叔举管仲,徐庶荐孔明,而被传为佳话。这只是历史上我们选拔治国良将靠“相马制”,但是今天,我们推选建国英才就不能单靠伯乐“相马”了,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便是有“伯乐”,如果他有私心杂念的话就只相自己的“好马”,而不相真正的好马这又怎么办?俗话说,惺惺惜惺惺,志同方能道合。华罗庚发现陈景润,正因他本人也是一流的数学家。所以从某种意义讲,“伯乐相马”制实质就是权力定才制,也是不科学的,可以说是典型的官本位文化的产物,理应予以铲除。人才胜出制度的核心是岗位用人、实践育人、业绩评人。
二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人才,搞好人才选拔很重要,没有一套自成科学体系的人才评估机制是不行的。应该建立以整体素质、实践能力、工作业绩为评价要素的人才评价标准,参照吸收国际人才测评做法,开发和运用当代先进的人才测评技术和手段,完善人才评价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模糊数学、心理学、行为学、系统论、计算机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手段,在广泛剖析个体案例的基础上,按照分职分类的要求,探索构建定量考评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人才综合评估标准,形成我国独特的人才评价认定制度,将人才的德、绩、才、智,通过群众路线、实践检验两大评比渠道彰显出来,为选好选准人才提供科学依据。正如习近平同志一贯强调的那样,要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强化分类考核,近距离接触干部,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1]。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拨制度上下功夫,真正形成科学选人的制度文化。
三要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文化自信最基础的是要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有道是,万物生长靠太阳,人才成长靠培养。人才队伍的强大是要通过加大资本投入,多渠道培养出来的。习近平同志说过,“得贤,必须以培育人才为前提。‘不养士而欲求贤,臂犹不琢玉而求文采’”[2]。储备建设国家的八方人才,构建又多又强的全国高层次人才方阵,始终是我国人才建设中的百年大计和“牛鼻子”工程。要把人才培养的功夫下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品德修养上、知识见识上、奋斗精神上、健全人格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文化,以适应中国人才文化自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解放军报》,2018年7月5 日,第一版。
[2]习近平著,《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重印,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