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外渗引起静脉及组织损伤5例的观察与护理
摘要
关键词
静脉炎;胺碘酮外渗;组织损伤;护理干预;病情观察
正文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等中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病率也是呈现出逐年上涨的态势。而胺碘酮作为临床上治疗心律失常等相关疾病的主要药物,通常是需要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对患者给药,然而因为该药物将会对患者的机体组织造成较为强烈的刺激,这就导致如果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输注或者是其出现肢体活动时,会出现外渗的情况,这就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水疱或者是静脉炎等诸多问题,甚至还会造成患者出现阻滞坏死的严重后果[1]。针对这些问题,在临床上通常会为患者采用涂抹磺胺嘧啶银或者是湿敷硫酸镁等措施进行处理,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选取我院由胺碘酮外渗引起静脉及组织损伤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临床日后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在我院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出现胺碘酮外渗的心律失常患者,共5例。其中,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1例;年龄区间为50岁到75岁,平均年龄为62.2(s=4.1)岁。选用患者的静脉为下肢前壁浅静脉(1例)、下肢大隐静脉(2例)以及肢头静脉(2例)。全部患者均使用的是静脉留置针,4小时到6小时进行一次更换,并在持续给药24小时以上出现胺碘酮外渗的问题。
1.2局部特点以及护理方法
局部特点:全部患者均出现了药物滴入速度降低的首发症状,并且有1例患者出现完全停滴的问题。全部患者均未感受到明显的疼痛,但有2例患者感受到局部有轻微的不适感,并且滴入不畅回血很好,同时患者的局部皮肤以及给药血管均没有出现颜色改变的情况。在对患者继续用药后,患者感受到轻微的疼痛感并发现局部有明显的肿胀。同时,在对患者持续给药超过24小时后,患者的局部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疼痛,具体的范围则是以患者进针处为中心的60平方厘米的范围内。并且,有两例患者的给药血管出现明显的红色损伤,并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在48小时到72小时之后,这种情况发展到顶峰,能够见到患者的给药皮肤周围出现大量的水疱。有1例患者的进针处皮肤渗出青紫色的血液,在72小时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
护理方法:在患者出现药物滴入不畅的情况后,立刻停止药物输入,并对患者使用2.5毫克的地塞米松联合2毫升或者3毫升的生理盐水对患者每天进行两次局部封闭。同时,对患者进行间断性冷敷,并将患者的患肢抬高,防止受压。并观察患者的局部红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使用浓度为50%的硫酸镁进行湿敷,每天3次到4次。需要注意的是,在为患者湿敷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40度以内。针对出现创部不良反应的患者,通过食用醋配合如意金黄散进行湿敷,每天3次到4次。
2 结果
本组患者出现的主要症状有局部水疱(2例)、局部红肿疼痛(2例)以及局部青紫性坏死(1例)。患者的首发症状通常为滴入速度减慢,发生的主要时间在患者持续用药超过24小时后以及48小时之间。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患者出现的主要症状有局部水疱(2例)、局部红肿疼痛(2例)以及局部青紫性坏死(1例)。患者的首发症状通常为滴入速度减慢,发生的主要时间在患者持续用药超过24小时后以及48小时之间。通过分析到导致患者出现胺碘酮外渗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降低,这就会导致药物对人体的局部组织带来应急激炎性反应。而通过对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给药,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因为通过中心静脉给药,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管与药物的接触时间,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药物对患者的血管内膜细胞造成损伤[2]。
并且,如果患者无法接受中心静脉给药,则可以为患者建立两支静脉通路,并交替对患者给药,并将给药时间控制在24小时之内。并且,针对长时间给药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观察,一旦患者出现给药速度降低的问题,就要及时的为患者更换通路,还要对患者采取血管保护措施。还要及时的向主治医生进行反馈,控制对患者的静脉用药时间。同时,一旦患者出现药物外渗的问题,就要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3]。
综上所述,导致患者出现胺碘酮外渗的主要原因就是持续滴入或者泵入胺碘酮药物,造成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改变。所以,就需要尽可能的对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给药, 最大限度的避免患者出现胺碘酮外渗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花, 兰云霞. 胺碘酮外渗引起静脉及组织损伤5例的观察与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24(23):219.
[2]裴小玲.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J]. 中国医药科学,2018,16(22):165-166.
[3] 李合平. 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J]. 中国医学创新,2018,3(1):105-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