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卡星对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标本的解聚作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阿米卡星;EDTA抗凝血;EDTA-PTCP;解聚作用
正文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因其准确、快速、灵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血常规项目检测中。目前最常用于血常规标本的抗凝剂是EDTA.K2,但EDTA可导致某些人群的样本发生EDTA依赖的血小板聚集现象,导致血小板计数偏低,是临床上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生率为0.09%-0.21%[1]。EDTA-PTCP并无临床症状,但会增加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甚至导致过度治疗,增加患者负担。因此,解决血小板聚集问题、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了检验科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文献报道称,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抑制或解离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2]。本研究旨在探究阿米卡星对EDTA-PTCP患者血标本的解聚作用,探讨阿米卡星的最佳解聚条件,为这类血常规标本寻求有效的血小板计数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院检验科在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发现的血小板聚集患者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在19-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18.1岁。本研究患者已知情同意,且获得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入组标准: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得血小板计数低(<100×109/L),且使用手工血小板计数或涂片镜检发现血小板聚集者;患者近7天内未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氨基糖苷类等抗菌药物;患者首次在本院进行血常规项目的检测。
1.3检测方法
使用EDTA.K2抗凝管对每个患者各重新采集4管EDTA抗凝静脉血。各选取其中1管作为对照管,分别在距离采血时间的0、30、60、90和120分钟使用SysmexXN-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PLT-F通道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另外3管作为实验组1、2、3,分别在采血后30、60、90分钟加入阿米卡星140μL(终浓度6.5mg/mL),并分别在加入阿米卡星后30、60、90和120分钟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并在对应的时间点制作血涂片,记录镜下血小板聚集情况。
血涂片血小板聚集程度的判断标准:所有视野中均未见聚集则记为“-”;在1-3个油镜视野中观察到见4-8个血小板聚集,记为“+/-”;在≥3个油镜视野中观察到4-8个血小板聚集,记为“1+”;在≥3个油镜视野中观察到9-19个血小板聚集,记为“2+”;在≥3个油镜视野中观察到20-29个血小板聚集,记为“3+”;在≥3个油镜视野中观察到30个以上血小板聚集,记为“4+”。血涂片阅片由具有阅片工作经验10年以上的主管技师完成。
1.4数据统计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不同时间点对照管血小板计数结果显示,0分钟时的血小板计数高于30、60、90、120分钟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1)。血涂片结果亦提示,随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情况逐渐加重。
图1不同时间点对照管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趋势
2.2 实验管1与对照管血小板计数比较
实验管1平均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管0分钟时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于对照管30、60、90、120分钟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时间点 | 对照管 | 实验管1 | p |
(min) | (`x±SD,×109/L) | (`x±SD,×109/L) | |
0 | 209.6±46.0 | 183.4±60.1 | >0.05 |
30 | 144.3±54.6 | <0.05 | |
60 | 106.3±41.4 | <0.05 | |
90 | 87.0±35.3 | <0.05 | |
120 | 79.6±35.1 | <0.05 |
表1实验管1与对照管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的比较
2.3 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管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情况
不同时间点实验管血小板计数结果提示,各实验管60、90、120分钟时的血小板计数与对应30分钟时的血小板计数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管1平均血小板计数高于实验管2、3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血涂片结果显示,实验管1有9例标本血小板聚集消失,3例聚集情况得到缓解;实验管2有6例标本血小板聚集消失,5例聚集情况得到缓解;而实验管3只有2例标本聚集消失,9例聚集得到缓解。
时间点 | 实验管1 | 实验管2 | 实验管3 |
(min) | (`x±SD,×109/L) | (`x±SD,×109/L) | (`x±SD,×109/L) |
30 | 176.9±60.5 | 151.9±61.8 | 141.3±49.4 |
60 | 183.4±63.3 | 163.7±68.8 | 150.3±58.1 |
90 | 185.8±62.5 | 165.1±69.0 | 158.3±61.7 |
120 | 187.5±61.6 | 170.9±68.8 | 164.5±64.3 |
均值 | 183.4±60.1 | 162.9±65.3 | 153.6±57.4 |
表2不同时间点各实验管的血小板计数情况
3讨论
EDTA-PTCP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偶尔可见,可发生于健康人群以及患有各种不同疾病的患者中,目前其发生机制尚未清楚[3],可能与血小板上的非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或者血小板形态异常、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相关[4]。
在检验工作中,识别并解决EDTA-PTCP,给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是检验工作者需要重视并掌握的工作。目前常用的解决EDTA-PTCP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重抽血,通过更换抗凝剂或者手工法进行重新计数;另一种是加入解聚剂或震荡法。后一种方法不需要重新抽血,能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但目前研究提示震荡法的解聚作用有限,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无法推广应用[5]。目前报道最多的血小板解聚剂是阿米卡星,相关研究较多,但是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可能与标本量太少或阿米卡星处理条件不同有关[2,6]。本研究在研究阿米卡星解聚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阿米卡星的最佳解聚条件。
本研究对12例发生EDTA-PTCP的患者进行重抽血,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不加入阿米卡星的对照管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对应的血涂片也显示血小板聚集逐渐加重,证实了血小板聚集的发生。不少文献报道,抽血后即刻上机检测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草酸铵法的血小板计数结果符合度高,可作为EDTA-PTCP的解决方法之一[7]。本研究中,实验管1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管0分钟时的血小板计数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其镜下血小板解聚有效率和完全解聚率分别为100%和75%,说明采血后30分钟加入阿米卡星解聚效果良好,与黄留芳[8]的研究结论相符。
本研究还着重探讨了阿米卡星的最佳解聚条件,结果提示采血后30分钟加入阿米卡星解聚效果好于采血后60、90分钟加入阿米卡星,且解聚后血小板计数能在2h内保持稳定。
4参考文献
[1]林佩宜,杨静,林艳芬等.纠正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方法学比较和分析[J].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2021,9(01):42-49.
[2]侯兵兵,赵红丽,王玉晓.阿米卡星在1例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21,32(06):543-544.DOI:10.14010/j.cnki.wjyx.2021.06.023.
[3]Schuff-Werner P, Mansour J, Gropp A. Pseudo-thrombocytopenia (PTCP). A challenge in the daily laboratory routin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2020;44(5):295-304.
[4]Kim HJ, Moh IH, Yoo H, Son S, Jung DH, Lee HG, et al.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 A case report. Oncol Lett. 2012;4(1):86-8.
[5]罗磊,朱建锋,王蓓丽等.震荡法在纠正EDTA依赖的假性血小板减少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8,25(01):100-102.
[6] 梁枫,孙奋勇.EDTA-K_2在血液分析仪血小板检测中的应用及阿米卡星对EDTA-K_2相关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纠正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7,38(03):389-392.DOI:10.16781/j.0258-879x.2017.03.0389.
[7]赵阳.不同检测方法在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及检出率对比[J].实用医技杂志,2022,29(07):771-773.DOI:10.19522/j.cnki.1671-5098.2022.07.028.
[8]黄留芳.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K2)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联合检测技术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0):168-169.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9.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