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诊创伤休克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急诊;创伤休克
正文
急诊创伤性休克是临床中常见的危急重症,常由严重外伤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灌注不足,进而引发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关键在于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以维持组织灌注和器官功能。传统液体复苏治疗主张早期、快速、足量输入等张晶体液或胶体液,以恢复血容量和血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循环血量,但过量液体输入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心肺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1]。因此,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液体输注的总量和速度,减少液体负荷,避免过度复苏引起的不良后果。文旨在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22年5月-2024年5月内收治的60例急诊创伤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75±5.61岁)和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6.15±5.86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在明确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也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全面知悉和正式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2)患者有完整的医疗记录;(3)合并严重多发伤。
排除标准:(1)接受过重大手术的患者;(2)具有高血压病史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者;(3)伴有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4)处于妊娠期的女性;(5)临床医疗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医疗团队的全面评估,并实施心电监护,确保循环稳定与呼吸道畅通无阻。对于存在明确出血点的患者,立即执行止血与包扎措施,并辅以常规抗炎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以控制病情发展。
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采用碳酸氢钠林格注射液与乳酸钠林格注射液以2:1或3:1的比例混合后静脉滴注。输注速度被精细调控在10至15 ml/(kg·h)之间,直至患者平均动脉压达到80至90mmHg,随后适度减缓输注速度,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2]。
而观察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所使用的药物种类与比例与对照组保持一致。然而,在治疗策略上有所不同:当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低于50mmHg时,输注速度被迅速提升至20 ml/(kg·h),以迅速提升血压;一旦达到50mmHg,则开始逐步减缓输注速度,并根据平均动脉压的实时变化进行灵活调整,最终将平均动脉压稳定维持在50至60 mmHg的范围内[3],以实现更为精细化的复苏管理。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乳酸、剩余碱)、液体复苏时间、液体使用量以及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进行对比与评估。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计量资料,t进行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和x2进行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对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对()
组别 | 例数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 凝血酶原时间(s) | 凝血酶时间(s) | 纤维蛋白原(g/L) |
对照组 | 30 | 35.18±4.13 | 11.69±1.18 | 15.72±2.12 | 3.70±0.42 |
观察组 | 30 | 37.97±4.64 | 13.15±1.42 | 18.45±2.22 | 4.12±0.66 |
t | - | 2.460 | 4.331 | 4.871 | 2.941 |
P | - | 0.017 | 0.001 | 0.001 | 0.005 |
2.2 血气分析指标比对
观察组患者的血乳酸、血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对照组,血氧分压、剩余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比对()
组别 | 例数 | 血氧分压(mmHg) | 血乳酸(mmol/L) | 血二氧化碳分压(mmHg) | 剩余碱(mmol/L) |
观察组 | 30 | 83.48±2.23 | 6.69±1.43 | 30.72±2.61 | -8.03±2.16 |
对照组 | 30 | 90.67±2.34 | 5.05±1.52 | 25.45±2.22 | -4.17±1.32 |
t | - | 12.183 | 4.304 | 8.424 | 8.352 |
P | - | 0.034 | 0.001 | 0.001 | 0.001 |
2.3液体复苏时间、液体使用量比对
观察组患者的液体复苏时间、液体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液体复苏时间、液体使用量比对()
组别 | 例数 | 液体复苏时间(min) | 液体使用量(mL) |
观察组 | 30 | 101.48±5.60 | 1494.59±131.41 |
对照组 | 30 | 154.29±6.33 | 3013.52±166.59 |
t | - | 34.225 | 39.210 |
P | - | 0.001 | 0.001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
通过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n,(%)]
组别 | 例数 | 急性肾功能衰竭 | 呼吸窘迫综合征 | 器官功能衰竭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30 | 1(3.33) | 0(0.00) | 1(3.33) | 2(6.67) |
对照组 | 30 | 2(6.67) | 1(3.33) | 3(10.00) | 6(20.00) |
χ2 | - | 7.688 | |||
P | - | 0.006 |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作为创伤医学领域中的紧急重症,其高死亡率不容忽视。抢救此类患者的核心策略在于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4]。急性创伤性休克常由严重创伤与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的急剧下降是其致命原因。在此过程中,患者体内会释放出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同时伴随细胞损伤,这些变化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和血管内凝血系统,促使微血栓形成,严重影响器官微循环,最终可能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多器官功能衰竭[5]。
为及时稳定病情,迅速补充血容量成为首要任务,但研究表明,过量补液非但无益,反而可能加剧病情。过度稀释的血液不仅无法有效改善预后,还可能削弱凝血功能,同时,短期内大量补液还会扰乱机体内环境,加剧缺氧与酸中毒状况[6]。相比之下,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通过精确控制补液量,有效避免了上述不良后果,为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传统上,创伤性休克的治疗多依赖于常规液体复苏,该法旨在迅速、充分地为患者补充液体,并辅以血管活性药物,确保收缩压不低于90mmHg,以快速改善血液循环,保障关键器官与组织的血氧供给,从而遏制休克进展,优化患者预后[7]。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对于伴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休克患者而言,常规液体复苏虽能初见成效,但其大量快速补液却易引发血管异常收缩,难以稳定血压,甚至可能加剧失血,影响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并加重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8]。鉴于此,临床实践中逐渐转向了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该疗法并不追求大量补液,而是精准控制晶体液量,旨在满足各重要器官的基本血液需求,维持其正常功能运作。这一转变体现了对创伤性休克治疗理念的深化与细化,旨在通过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9]。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乳酸、血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对照组,血氧分压、剩余碱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液体复苏时间、液体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吕冰,田利成,何振芬,等[10]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后,其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液体复苏时间和液体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其结果和本研究结论类似。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治疗创伤性休克,被证实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氧代谢与凝血功能。相较于常规液体复苏的“快速、大量”原则,后者虽能迅速扩充血容量,但在出血未控情况下可能导致凝血因子耗竭,血液稀释加剧出血,形成恶性循环。限制性液体复苏则强调在出血控制前,精细调控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仅将血压维持在维持器官基本功能的水平,直至出血完全停止。这一方法利用机体的自然代偿机制促进复苏,减少不必要的液体负荷。在评估治疗效果时,血液碱剩余(BE)作为代谢性酸碱平衡的关键指标,其正常范围(-3至3 mmol/L)有助于判断机体的酸碱状态。而血乳酸水平(BL)更是反映无氧代谢、组织灌注不足及休克严重性的敏感指标,与患者的预后紧密相关。与常规方法相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优化组织器官血流灌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了输液对机体的潜在负面影响,维持了氧供需平衡,降低了并发症风险。其精准控制复苏量及速度的特点,不仅促进了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还有效稳定了内环境,加速了整体康复进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避免盲目追求早期快速大量补液,而是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精准维持组织灌注压,缓解肺水肿等不良反应,最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急诊创伤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取得明显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董立锋,樊红兵,王松云,等.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影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8):1461-1463.
[2] 石珍珍.对42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4):92-93.
[3] 张齐高.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抢救效果[J].饮食保健,2020,7(34):16-17.
[4] 邓复民.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3):141-143.
[5] 李大扣.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开展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9,38(35):40-42.
[6] 陆承恩.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23(35):73-76.
[7] 赵磊,刘卓,李卫.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在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4):73-75.
[8] 詹海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胸部创伤并休克急诊患者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21(24):47.
[9] 臧晓青,徐进宇.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0):295.
[10] 吕冰,田利成,何振芬,等.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休克的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21,34(23):114-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