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对比

期刊: 健康与美容 DOI: PDF下载

赵泽军

海宁富春骨伤医院 浙江省海宁市 314412

摘要

目的:探析对肩袖撕裂患者采取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技术治疗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肩袖撕裂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采取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固定疗法,治疗组(50例)采取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固定疗法。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估且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个月的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并比较两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旋),以及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内的肩袖再撕裂率和肩关节僵硬、感染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3个月两组的ASES评分(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旋)均高于术前,且治疗组的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都比对照组高(P<0.05);术后3个月内治疗组患者的肩袖再撕裂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肩袖撕裂患者采取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固定疗法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提高其肩关节功能,术后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

肩袖撕裂;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肩关节功能;再撕裂率

正文


肩袖撕裂作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肩关节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已成为治疗肩袖撕裂的重要手段[1]。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所组成的袖套状结构,其完整性对于肩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肩袖撕裂根据撕裂程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及巨大型,不同类型的撕裂需要采取不同的修复策略。对于肩袖撕裂,单排缝合技术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在腱-骨接触面积及生物力学性能方面存在局限[2]。相比之下,双排缝合技术通过内排锚钉置于肱骨头关节面外缘,外排锚钉沿肩袖外层止点植入,显著增大了修复肩袖的腱-骨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修复的稳定性和愈合质量[3-4]。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技术与单排缝合疗法在治疗肩袖撕裂中的早期疗效,探讨双排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势,为肩袖撕裂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肩袖撕裂患者。纳入标准:(1通过MRIMRA检查确诊为肩袖撕裂均为单侧肩袖撕裂;(2年龄18-75;(3病程≥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持续加重;(4能够耐受全身麻醉和手术;(5无凝血功能障碍确保手术过程中出血可控;(6患者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7能够完成术后随访确保研究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手术风险较高,不宜进行;(2合并神经肌肉疾病;(3存在肩部感染;(4既往肩部手术史;(5无法耐受全身麻醉手术必要条件不满足将符合纳排标准的80例入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月)

撕裂位置(左/右)

治疗组

50

29/21

52.36±10.17

5.24±1.03

28/22

对照组

50

30/20

52.08±9.86

5.36±1.14

26/24

χ2/t

-

0.041

0.140

0.552

0.161

P

-

0.839

0.889

0.582

0.688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均实施了标准化的气管插管全麻,并将患者更换为沙滩椅手术体位,确保患肩处于外展位牵引状态。手术先建立入路,深入探查患者的盂肱关节,随后将关节镜精准置入肩峰下间隙。在此间,采用创刀与射频技术,对肩峰下间隙进行彻底的清理,评估肩峰下表面是否存在撞击征象,并同步清除增生的滑膜组织。针对肩峰下表面发现的撞击表现,即时执行了肩峰成形术,以恢复肩峰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随后,寻找并确认破裂的肩袖组织,通过手术操作松解粘连,直至肩袖足印区完全显露,进一步处理肩袖足印区的骨床,使其呈现为利于愈合的新鲜状态。

对照组:采取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固定疗法。在接近软骨边缘处,依据撕裂程度灵活置入2-3枚带线锚钉(5.0mm直径)。使用过线器进行缝合,将缝线精准穿越肩袖近端断端,并实施打结,同样依据撕裂大小调整锚钉数量,实现个性化、精准的肩袖修复。

治疗组:采取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固定疗法。采取内排锚钉将其精确置于软骨边缘,随后使用过线器技术精细缝合肩袖,确保肩袖上表面缝合点打结牢固,将肩袖近端稳妥固定于骨床内缘。随后,将线尾穿过外排锚钉(4.5mm/5.0mm),拉紧后将其安置于肱骨大结节外缘位置(约0.5-1.0cm),以此将肩袖断端紧密贴合于骨床,促进愈合。锚钉的数量依据撕裂范围精准确定,以确保修复效果最优化。

1.3 疗效标准

1)采用ASES评估方法评估且比较两组在术前、术后第3个月的疼痛程度和肩关节功能,总分0-100分,疼痛维度0-50分,肩关节功能维度0-50分。得分越高则显示该项病症越轻,患者情况越良好。(2)记录且比较两组在术前、术后第3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包括肩关节前屈和外旋的测量度数。(3)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内的肩袖再撕裂发生情况和并发症(肩关节僵硬、肩关节感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ASE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的ASES各维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的ASES评分(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分别高于术前,且治疗组评分都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 两组ASES各维度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疼痛程度

肩关节功能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治疗组

50

15.67±3.29

42.13±4.11a

16.58±4.08

44.58±3.22a

对照组

50

15.29±3.47

37.56±3.89b

16.23±3.96

39.86±3.58b

t

-

0.562

5.710

0.425

6.932

P

-

0.575

0.001

0.664

0.001

注:“a”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与术前相比;“b”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与术前相比。

2.2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术前两组肩关节前屈和外旋的活动度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的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旋)均高于术前,且治疗组的肩关节活动度都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3 两组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组别

例数

前屈

外旋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治疗组

50

60.23±5.87

151.37±12.16a

15.89±1.82

34.15±3.28a

对照组

50

60.41±5.96

141.72±11.59b

16.03±1.76

27.11±2.86b

t

-

0.152

4.062

0.391

11.439

P

-

0.879

0.001

0.697

0.001

注:“a”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与术前相比;“b”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与术前相比。

2.3两组肩袖再撕裂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3个月内,治疗组的肩袖再撕裂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4 两组的肩袖再撕裂率、术后并发症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再撕裂率

肩关节僵硬

肩关节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

50

12.00

12.00

12.00

24.00

对照组

50

714.00

510.00

48.00

918.00

χ2

-

4.891



5.005

P

-

0.027



0.025

3. 讨论

肩关节镜技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在肩袖撕裂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切开手术虽然有效,但创伤大、恢复慢。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镜下缝合固定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逐渐成为治疗肩袖撕裂的重要手段。而关节镜下的双排缝合技术其固定效果优于单排缝合,在临床外科手术中应用更具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还是肩袖再撕裂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双排缝合的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单排缝合的对照组。临床多项研究表明,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技术在治疗肩袖撕裂方面表现出色。例如,一项针对98肩胛下肌腱发生损伤患者的研究显示,采用关节镜下Mason-Allen缝合技术的修补术后,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均提高明显,其再撕裂率为7.1%[5]。对于更大范围的肩袖撕裂,双排缝合技术的优势更为明显。临床数据显示,当撕裂长度超过3cm时,双排缝合技术的愈合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单排缝合[6]此外,北京朝阳医院运用双排缝线桥+Chinese way”技术修复巨大肩袖损伤的案例研究中,进一步验证了双排缝合技术在处理复杂肩袖撕裂中的优越性[7]。该案例中的患者经过双排缝合桥技术修复后,肩袖恢复良好,功能显著提升,再撕裂风险显著降低。双排缝合技术相较于单排缝合,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显著增加腱骨接触面积和固定强度。传统的单排缝合技术由于腱骨接触面积有限,往往导致修复后的肩袖愈合率较低,再撕裂风险较高。而双排缝合技术通过内外两排锚钉的固定,使得腱骨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同时提供了更加均匀的应力分布,有利于肩袖止点的愈合[8]同时,双排缝合还能在腱骨愈合区域进行加压,进一步增强了固定效果,减少了再撕裂的可能性。另外,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技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为患者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康复条件。术后,患者需佩戴三角巾悬吊患肢,并逐步进行被动和主动的功能锻炼。研究表明,采用双排缝合技术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短,功能恢复良好,大部分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重返日常生活和工作[9]此外,传统单排缝合技术由于腱-骨接触面积有限,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愈合效果,从而导致较高的再撕裂率。相比之下,双排缝合技术通过增加接触面积和稳定性,显著降低了再撕裂的风险[10]同时,由于双排缝合技术的微创特性,减少了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从而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双排缝合技术在肩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撕裂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不仅能够促进肩袖愈合和功能恢复,还能有效降低再撕裂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优先考虑采用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撕裂患者。然而对于不同撕裂程度和类型的患者,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和康复计划,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振兴,杜江.肩关节镜下外排锚钉压肌腱线对重度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UCLA肩关节评分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06):960-963.

[2]吴继云,邓亚开,陈伟南,.肩关节镜下不同缝合方式对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和A-H间距的影响[J].武警医学,2023,34(10):852-856.

[3]彭奇,胡智旭,郑师强,.关节镜下改良双排缝合与单排缝合技术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疗效比较[J].临床骨科杂志,2023,26(06):826-830.

[4]丁泓浩,谢晓亮,桂云金.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桥固定与单排固定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20):49-52.

[5]赵克义,吴旅,陈聪聪,. 关节镜下三种肩袖缝合技术治疗合并肩袖分层的巨大肩袖撕裂疗效比较[J]. 颈腰痛杂志,2024,45(2):352-357.

[6]宫宵男,吕东维,宁波,.关节镜下改良压配式双排缝合技术对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疼痛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08):953-957.

[7]张博,林源,任世祥,. 单纯双排缝线桥技术与双排缝线桥技术联合Ⅱ型“Chinese way”处理巨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对比[J]. 中华外科杂志,2022,60(12):1076-1084.

[8]宁梓文,施政良,杨光,.关节镜下单、双排缝合技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早期疗效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23,37(03):264-271.

[9]黄伟,胡联英,骆亮亮,.肩关节镜下单排与双排缝合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疗效对比[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2,31(11):1004-1007.

[10]袁松,张廷玖,陈国民,.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对肩袖撕裂患者疼痛、关节功能及再撕裂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34(03):28-31.


...


阅读全文
已有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