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期刊: 健康与美容 DOI: PDF下载

曹小宾 雷洪伟 王开刚 马志兰 苟武震

原州区人民医院 宁夏 固原 756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治疗中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研究者医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共计40例患者,年龄30~60岁,均确诊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且可耐受针灸治疗,入院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随机分2组,计算机抽号法。对照组20例,予以常规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20例,予以针灸治疗+康复训练。比较两组:(1)治疗效果;(2)不良反应;(3)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4)治疗前后炎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结果 (1)治疗效果中,观察组有效率更高(P<0.05)。(2)不良反应中,两组发生率比较(P>0.05)。(3)观察组治疗后神经麻痹、额纹消失、口眼歪斜、肌肉功能异常得分更低(P<0.05)。(4)炎症水平中,观察组CRP、PCT水平更低(P<0.05)。结论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中,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面部炎症水平,利于康复与预后,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康复训练;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炎症

正文


前言

周围性面瘫又名面神经炎,是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是一种由面神经核、周围神经损害而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病症。该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多见于中老年,虽不会过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但会影响患者社交功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若未能及时诊治,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1]

目前,临床主要以西药+康复训练治疗该病,虽能够取得一定疗效,改善患者面瘫症状,但疗程普遍较长,疗效有限,容易受患者依从性、训练方案内容等因素影响[2]。而中医诊治面瘫历史悠久,针灸是常用的治疗技术,可疏风通络、消除炎症,促进疾病转归[3]。本文即选择4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研究,探究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为该类患者临床综合治疗提供参考,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研究者医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共计40例患者,年龄30~60岁,均确诊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且可耐受针灸治疗,入院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随机分2组,计算机抽号法。

对照组中,男:女(例)=11:9(例);年龄均值(45.85±5.86)岁,最高60岁,最低30岁;病程均值(8.42±1.55)d,最长15 d,最短4 d;位置:左侧13例,右侧7例。

观察组中,性别比:12(男)/8(女);年龄均值(45.93±5.78)岁,最高60岁,最低30岁;病程均值(8.50±1.52)d,最长14 d,最短4 d;位置:左侧12例,右侧8例。

两组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均确诊周围性面瘫。处于急性期。临床资料完整。符合针灸指征。可耐受针灸治疗。治疗依从性良好。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继发性面瘫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精神异常,无法遵从医嘱者。合并其余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明确的晕针史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本组予以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具体:(1)常规治疗:本院采用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二联方案,醋酸泼尼松片由Pfizer Italia S.r.l.提供,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245,每日1次,每次8 mg,持续用药5 d;甲钴胺片由卫材(中国)药业提供,国药准字H20143107,每日3次,每次0.5 mg,持续用药20 d。(2)康复训练:①面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医师坐在患者头部床边,双手拇指置于患者眉毛内侧,轻轻揉捏推拿,向外逐渐按摩至头顶发际,同时四指则沿着颧小肌、颊肌缓慢推进,每次5 min;②肌力训练:医师一手中指置于患者患侧眉毛上,叮嘱患者用力闭眼,而后中指向下轻推;医师一手中指置于患者患侧口角上,叮嘱患者用力微笑,而后中指向外牵拉;医师一手中指置于患者鼻翼上方,叮嘱患者皱鼻,而后中指用力帮助其皱鼻;医师一手中指置于患者患侧口角上,叮嘱患者闭口,而后中指向后牵拉;医师一手中指置于患者患侧下唇、食指置于患侧上唇外上方,叮嘱患者做出吹口哨的动作,而后双指向中央推挤;以上训练时,医师均一手开展肌力训练,另一手阻止健侧的反应,并在训练后予以放松按摩,每个动作每次训练5遍,每日1次,治疗20 d。

1.3.2观察组

本组予以针灸治疗+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同对照组,针灸治疗具体:取患者患侧翳风、颊车、阳白、太冲、太阳、地仓、下关、合谷、四白、牵正十穴为主穴,主穴浅刺;同时予以对症治疗,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气海穴,鼻唇沟变浅者加迎香、口禾髂二穴,鼻中沟歪斜者加水沟穴,面颊板滞者加巨髂穴,抬眉困难者加攒竹穴,目不能合者加阳白穴,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穴,风寒证者加风池、风府穴,风热者加外关、曲池穴;并随症补泻,每日1次,留针30 min,持续治疗20 d。

1.4观察指标

1.4.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纳入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

痊愈:症状基本消失,脸部恢复正常,鼻唇沟正常。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脸部基本恢复正常,鼻唇沟变浅明显缓解。

有效:症状有所好转,面部表情仍不自然,鼻唇沟变浅不对称。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

1.4.2比较两组不良反应

主要有口角偏斜、疼痛、晕针三类不良反应。

1.4.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

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评估。使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估,含神经麻痹、额纹消失、口眼歪斜、肌肉功能异常四项指标,采用5级评分法(0~4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4.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水平

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评估。含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三项指标。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液作为样本,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后得出数据。

1.5统计学方法

SPSS 22.0软件完成统计学。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效果中,观察组有效率更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20)

5(25.00)

8(40.00)

3(15.00)

4(20.00)

16(80.00)

观察组(n=20)

8(40.00)

8(40.00)

4(20.00)

0(0.00)

20(100.00)

X2





4.4444

P





0.0350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中,发生率10.00%,其中口角偏斜1例、疼痛1例。

观察组中,发生率15.00%,其中口角偏斜1例、疼痛1例、晕针1例。

不良反应中,两组发生率比较(X2=0.2286,P=0.6326;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对照组中,治疗前:神经麻痹得分(2.44±0.49)分,额纹消失得分(2.55±0.57)分,口眼歪斜得分(2.45±0.45)分,肌肉功能异常得分(2.35±0.37)分;治疗后:神经麻痹得分(1.68±0.32)分,额纹消失得分(1.77±0.38)分,口眼歪斜得分(1.75±0.34)分,肌肉功能异常得分(1.66±0.33)分。

观察组中,治疗前:神经麻痹得分(2.46±0.46)分,额纹消失得分(2.58±0.54)分,口眼歪斜得分(2.42±0.48)分,肌肉功能异常得分(2.38±0.35)分;治疗后:神经麻痹得分(1.14±0.22)分,额纹消失得分(1.18±0.25)分,口眼歪斜得分(1.23±0.26)分,肌肉功能异常得分(1.08±0.26)分。

治疗前,两组神经麻痹、额纹消失、口眼歪斜、肌肉功能异常得分比较(T=0.1331,P=0.8948;T=0.1709,P=0.8652;T=0.2039,P=0.8395;T=0.2634,P=0.7936;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麻痹、额纹消失、口眼歪斜、肌肉功能异常得分更低(T=6.2188,P=0.0000;T=5.8008,P=0.0000;T=5.4332,P=0.0000;T=6.1741,P=0.0000;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水平比较

炎症水平中,观察组CRP、PCT水平更低(P<0.05)。详情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炎症水平比较(`x±s)

组别

CRP(mg/L)

PCT(ng/mL)


对照组(n=20)

9.86±1.58

7.15±1.26

1.38±0.45

0.71±0.23

观察组(n=20)

9.89±1.55

5.85±1.03

1.40±0.42

0.48±0.16

T

0.0606

3.5724

0.1453

3.6712

P

0.9520

0.0010

0.8852

0.0007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是因人体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该病多发病突然,会极大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还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问题,故而需有效诊治。

现阶段下,临床尚未明确该病的具体病因,多认为与炎症、纤维坏死、脱髓鞘等因素改变人体面部微环境以及肌肉支配有关[4]。故而临床治疗中,也多采用抗病毒药物、激素冲洗、康复训练等方法进行治疗,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总体疗效并不理想,容易受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等因素影响[5]

而中医学诊治面瘫历史悠久,认为该病是因人体络脉空虚,风热、风寒之邪侵袭,使得气血痹阻,经筋失去濡养,从而导致面部肌肉纵缓不收,引起病变[6]。并归入“口歪眼斜”范畴,认为该病病位是在经络,主张以扶正补虚、祛风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7]

针灸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技术。针灸可刺激特定穴位,兴奋神经,并减轻神经受压、水肿情况,从而增强神经传导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消除面部肌肉麻痹状态,松弛面部肌肉,改善面瘫症状。本文中,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更低(P<0.05),便证实了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有效性,与刘义铭[8]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而观察组治疗后炎症水平更低(P<0.05),则进一步突显了针灸治疗的优势,可减轻患者炎症水平,利于预后。分析原因:本院主穴选择阳白、曲池等穴位,可改善患者面部血液的循环,加速机体炎性渗出物、水肿的吸收,从而减轻患者面部的炎症状态;同时,本院于十大主穴基础上随症取辅穴,有效实现患者机体的整体调节,促进气血运动同时,针对性强化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等功效,进而提高了患者机体耐力、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利于预后。

此外,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P>0.05),则表明了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并不会给患者造成过多的不适感。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中,针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促进康复,还可改善患者炎症状态,利于预后,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汪玉婷子.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9):1581-1582.

[2]汤红.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3):116-118.

[3]胡阳,郭翠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综述[J].现代临床医学,2023,49(5):387-388.

[4]王俊楠.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4):788-790.

[5]王明峰,廖东初,胡寅进,郑芳,孙熙洋,朱俊杰,毛龙飞.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J].空军航空医学,2024,41(1):56-58.

[6]蒋华松,陈全利,张世忠. 针灸治疗时机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 光明中医,2020,35(5):711-713. 

[7]冯静仪,张志文,老锦雄.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22,50(9):80-83.

[8]刘义铭.中医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5):128-131.


...


阅读全文
已有账号